分享到人民微博
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
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

让“娘家人”的称谓回归本意

赵武

2014年07月14日16:29  来源:人民网-中国工会新闻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近日参加同学聚会,酣畅处,一位同学提起一个在网上流传了很久的段子。段子戏谑地将党委比喻成父亲,政府比喻成母亲,人大和政协分别比喻成爷爷和奶奶。段子里竟还有工会的戏份——“工会像娘家舅舅,逢年过节才来探望,平时啥事也指望不上。”大伙儿被这个段子逗得哈哈大笑,纷纷表示这些比喻非常形象。而作为工会干部的我,却不禁被羞红了脸。

长期以来,工会组织习惯于把“职工娘家人”这个称谓作为自己的代名词,因为这个称谓把工会的自身定位和角色描绘得很亲切生动。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劳模座谈时曾指出,工会要把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作为工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广大职工群众服务,让职工群众真正感受到工会是“职工之家”,工会干部是最可信赖的“娘家人”。这一重要讲话,则更是以党中央的名义,郑重强调了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作为“职工娘家人”的光荣身份。

说的都是“娘家人”,习近平总书记讲出来是郑重的嘱托,职工讲出来是殷切的期待,工会讲出来是神圣的责任,但到了段子里,稍稍拐个弯,工会就成了“过节来探望、平时指不上”的“娘家舅”。而且,社会上对工会组织具有这一印象的人不在少数。这样的局面,让每个置身工会事业的人都感到尴尬。

怎么才能做受职工欢迎的“娘家人”呢?其实完全不用找高深的理论指导,也不用庞大的数据支持,仅仅依靠我们的生活经验,把自己放在一个嫁出去姑娘的角色中,去寻求共鸣、去找寻答案便可。

首先得多走动、常联系。“亲戚越走越近,感情越攒越亲”,哪怕是娘家人,时间长不联系,也会有疏离感。日子久不走动,“门”可能都摸不到。平时不联系,不去了解关心“她”在夫家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家长里短,不去帮“她”去疏导情绪、出点子拿主意。那么怎么能称得上“娘家人”,怎么才能让“她”心有牵挂,心有归属?怎么才能在和夫家爆发矛盾时候,想到找“娘家人”或者完全信任“娘家人”去帮忙调解?

其次得能办事,办实事。“有价值才有需要”,只靠感情维系的感情难说稳固。如果在夫家受了天大的委屈,到了娘家这边哭的稀里哗啦,却只能得到无关痛痒的安慰和理解,甚至是娘家人一起抱头痛哭,哭自己没用,哭自己把姑娘推到火海里却没能力帮忙,那这姑娘的心估计拔凉拔凉的。这倒不是说工会必须得事事拍案而起,和侵害职工利益的企业你死我活,而是应该尽最大可能的为职工争取合理合法的诉求,不能让夫家觉得娘家无人,随便好欺负;更重要的是需要帮着疏导职工的情绪,和夫家一起共同想办法把小家建设好,发展好,毕竟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你好,我好,才能大家好。

最后得自身硬,自身强。娘家人有本事,姑娘在婆家才不会受欺负,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一个强势的媳妇背后不一定有个懦弱的老公,但绝大多数有个厉害的丈母娘。工会作为职工的娘家人,如果自身唯唯诺诺、遇事退避三舍、见到资方低眉顺眼,甚至屁股坐到对方怀里,那结果就只剩苦命的姑娘了。工会更应该发挥自身作为政府、企业三方机制成员的角色,积极的参与到源头维护中来,从更高的层面提升自己应该发挥的价值,同时应该抓住社会劳动关系争议热点,积极作为,扩大自身影响。

说到底,在新的劳资形势下,工会作为“职工娘家人”,必须一改过去“吹拉弹唱、打球照相、打扫会场、迎来送往;发米,发面,发油,发丧;敲敲锣打打鼓、卡拉OK跳跳舞”的形象,真正找准自身定位,明确自身价值,为职工合法诉求发声,为营造和谐的劳动关系发力,才能让职工和社会接受,“娘家人”的称谓才会回归其本意,而不会被编到段子里,让人肆意戏谑。

(责编:王泽、盛卉)
新闻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