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起步一公里” 打通“最后一公里”
铄金
2014年08月06日13:18 来源:人民网-中国工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在位于北京市怀柔区龙山街道的富商小商品市场,有一个越来越聚人气的地方——“职工之家”。在这里打工的农民工小赵每天下班后最爱去“职工之家”里的职工娱乐室。“来这里打打球,既锻炼身体又放松身心!遇到不明白的法律问题还能咨询这里的工会专职律师。” 这是怀柔区整合基层工会资源开展“会、站、家”合一的职工之家建设模式,职工可以就近就便找到工会组织,享受工会服务。(《工人日报》7月30日)
这则报道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工会组织与职工群众和谐交融的场面,工会的吸引力凝聚力跃然纸上。可以说,这种“会、站、家”合一的职工之家建设工作模式,为激发基层工会活力提供了一种好借鉴,开辟了一个新思路。
而工会的吸引力凝聚力不够、基层工会作用发挥不力等问题恰恰是近年来工会组织备受社会诟病的重点,甚至引起中央最高层的关切——据报道,2013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对工会组织作用发挥问题提出了“三问”,即“要做深入调查研究,看看情况究竟如何? 到了什么程度? 如何采取有效办法加以解决?”总书记的讲话指出了工会工作中脱离职工群众、吸引力不够、工作没有做到人身上、工作流于形式浮光掠影等问题,可谓一针见血。
的确,当下的中国各级工会组织面临着这样一种尴尬:一方面面对经济转型所带来的新变化,工会自身承担着职能转型、责任扩大的压力,一方面工会按自己的老套路为职工提供的服务得不到职工认可。甚至,在一些涉及职工权益的问题发生,需要工会露面而工会不见踪影、需要工会发声而工会噤若寒蝉时,各种质疑之声便会扑面而来。工会声誉不佳几乎成为一种常态。
工会如何才能走出尴尬呢?从各级工会的调查中不难发现,如今基层工会发挥作用的瓶颈,一方面在于制度的顶层设计,即“起步一公里”的问题;另一方面,在于工作落实的层面,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一公里”讲述的是物理距离,表现的是感情隔阂,暴露的是制度缺失。把两个“一公里”的问题解决好,提高基层工会组织吸引力凝聚力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解决“起步一公里”的问题,就是要建立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在人财物上给基层工会提供保障。调查显示,“人少、事多、没钱”成为基层工会组织最普遍的困境。形成这种困境的原因,与工会自身创新不够有关,但更多地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变革有关,与党政给予的政策有关。比如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职工聚集在乡镇(街道)、村(社区),而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基层的工会干部一直未能列入国家行政编制序列,人员和经费问题已严重制约了基层工会作用的发挥,致使工会重点工作隔断在这一层面。因此,从政策层面来解决,强化乡镇(街道)、村(社区)工会作为地方一级工会组织的作用就势在必行。
而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则需要工会组织从内部发力,创新工作机制和思路,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充分挖掘基层工会干部和会员的潜力,释放他们的能量,把服务职工的各项工作做得更符合职工群众“生物钟”、获得更多职工群众的认同。
两个“一公里”,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关键还是要看工会组织是否真有这样的决心和毅力,在密切联系职工上用真心,在热忱服务职工上出实招,始终与职工面对面、心贴心,保持与职工群众的“零距离”。
(责编:谭洁羽(实习)、曾伟) |
全总要闻
- “一封女工来信”引出一件委员提案
-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亟待落实
- “我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期待”
- 让女职工“想生、敢生、能生”
- 一线代表:建立技术津贴制度,让技高者多得
- 一场一线劳模和职工代表的“两会夜话”
-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颁布实施以来 工会维护…
- 新时代更要发挥好职工主力军作用
- 李玉赋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总工会界别联组会议
- 工会界委员聚焦新业态劳动权益保障问题
全总发布会
- 全总2018年全国“两会”新闻发布会
- 全国总工会2018年第一季度新闻发布会
- 2018年工会“两节”送温暖新闻发布会实录
- 全国总工会2017年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
- 民生专题新闻发布会
- 全国总工会2017年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
- “五一”新闻发布会
- 全国总工会2017年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