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熱點專題>>中國夢·大國工匠篇>>身邊的大國工匠

在大海裡“拔釘子”——地質總師徐長貴渤海探油的故事

2016年04月26日15:31  來源:工人日報

 【字號 打印 留言 論壇 網摘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3月底,徐長貴審定簽發了一張石油勘探井位設計表。在他18年的職業生涯中,他參與或主持的井位設計已經有200余口。

作為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地質總師,徐長貴雖然對這張表中已經精確到小數點后三位的數據反復核實,慎之又慎,但是這次設計能否找油成功,他依然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他說:“對於石油勘探人來說,失敗不可避免,多次失敗也屢見不鮮。我們就是在屢敗屢戰中尋找成功。”

“石油勘探沒有空井”

我國渤海海域地質構造復雜,四條地震斷裂帶把整個渤海切得七零八落。在石油勘探人眼裡,它就像一隻打碎了的盤子,又被人踩了幾腳。

不同於中東等地區的整裝油氣田,在渤海找油“比大海撈針還難”,更何況是在茫茫大海數千米水下。

渤海海域旅大6-2構造曾經是遼東灣勘探人心中的一道傷痕。從1987年到2005年這18年間,遼東一帶共鑽井12口,無一口獲得工業油氣流。

很多勘探者為規避風險,想把困難留給“后來人”。“如果后來人也把困難推給后來人呢?”當時擔任遼東灣勘探項目經理的徐長貴說,“成功是什麼?就是無數次失敗后的堅持。”

自然法則是冰冷和殘酷的,不會因為勘探人的虔誠而感動。當時的情況是在不足4平方公裡的海域又打出3口“空井”,旅大6-2地區尋找到油氣儲量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再試一次。”這是徐長貴和他的團隊通過精細研究給出的答案。2012年3月,旅大6-2-4井獲得高產。3月13日清晨,幸運之神再次光臨遼東灣,第5井獲得了180多米厚的油層。

不足4平方公裡、連續打了3口“空井”的旅大6-2構造,最終向國家申報了5000多萬立方米的地質儲量。

在徐長貴眼裡,“勘探沒有空井”。他把研究沒有油氣資源的“空井”比作“拔釘子”,“一口‘空井’是一顆釘子,一群‘空井’就是一群釘子。”

很多石油勘探人對一定區域內的一群“空井”避之不及,徐長貴卻似乎對此青睞有加。“空井越多的地方,如果反復研究,可能往往會有重大地質因素被發現,可能會柳暗花明又一村。”他說。

旅大21-2構造億噸儲量的發現也是徐長貴和他的團隊多年研究“空井”結出的碩果。當時,這一區域已經密集了20多口“空井”,包括徐長貴主持設計的2口。

在擔任項目經理及地質總師期間,他帶領團隊發現了近20個油田或潛在商業性含油構造,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冷板凳”中的“冷板凳”

1998年畢業后,徐長貴來到渤海研究院,被分到儲層地化室從事最基礎的地質研究工作。

這是“冷板凳”中的“冷板凳”。當時渤海的勘探前景不明,每天與大海深處的石頭做伴的基礎研究更是蕭條。

有的年輕人在“冷板凳”上坐了數月或者一兩年就“轉行”到更有前景的項目隊去了。徐長貴也曾短暫“出走”,最終又回來了。“沉積學是最美的,在儲層地化室我可以沉下心來做點兒事。”

為了得到詳細的資料,他還費盡周折地尋找退休多年的錄井員。“做研究要重視一手資料。好大夫不是看看化驗單就下藥的,要善於從原始數據和X光片做出分析判斷。”

在儲層地化室的七年燦爛光陰,徐長貴看遍了渤海幾百口探井的岩心,在心中刻下了大海深處的瑰麗山川。

這七年“面壁”,推動解決了長期困擾渤海古近系勘探的儲層問題,直接指導渤海多個大中型油氣田發現,完善了陸相沉積學,引領了陸相盆地控砂研究新趨勢。

2002年到2005年期間,他作為第二負責人主持完成了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課題,建立了復雜斷陷盆地“山-溝-坡-面”耦合控砂理論。在2006年-2013年期間,在實際的勘探中,將這一理論深化為源匯時空耦合控砂,其基本思想的提出早於國際同行,拓展了尋找優質儲層的空間,古近系儲層預測成功率由18%提高到60%。

“別和搞地質的人一同旅游”

在茫茫大海搞石油勘探的18年中,徐長貴出海的經歷屈指可數。“石油是在勘探家的腦子裡。”他說。

打開徐長貴的微信朋友圈,你會發現,這就是一個海洋勘探和地質現象的信息資料庫。從他經常健步走的紫雲公園的石頭,到天津海河大橋橋墩下的貝殼,再到外地考察山川地貌的感受,他會隨時和朋友同事分享他的觀察心得體會。

徐長貴常常會從陸地的地質現象聯想到數千米的渤海深處。紫雲公園的石頭為啥有幾處紋路是斷開的,橋墩下為啥有的貝殼多,有的很少……他會把這些有趣的現象裝到“腦子”裡分析。

“千萬別和徐長貴這樣搞地質的人一同旅游,我們看到的是美麗風景,而他看到的只是地質現象。”徐長貴的朋友們說。

從儲層地化室裡默默積累的“面壁者”,到執著研究“空井”的“勘探者”,再到中國青年地質科技最高獎“金錘獎”的獲得者,海洋勘探已經融入徐長貴的日常生活。

“海洋石油勘探好比挖雷游戲,機遇和風險同在。尤其在目前油價下跌、勘探開發亟須降低成本的背景下,失敗一次就意味著幾千萬甚至上億元的投資打了水漂兒。要想在失敗中找成功,我們不敢絲毫鬆懈。”徐長貴倍感壓力。(記者 張璽 通訊員 王富東)

(責編:閆妍、秦華)
相關專題
· 熱點專題
新聞檢索:    

全總要聞

全總發布會

勞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