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熱點專題>>中國夢·大國工匠篇>>身邊的大國工匠

有些故障騙得了電腦,卻騙不過他的“火眼金睛”

郭玉全的“看火”功夫

2016年04月26日15:35  來源:工人日報

 【字號 打印 留言 論壇 網摘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手拿一把看火鏡,隻憑肉眼就能判斷出水泥窯內的溫度、通風、壓力等各種狀況,這是郭玉全的絕活兒。

  51歲的郭玉全,是北京金隅集團琉璃河水泥有限公司高級技師。在水泥生產已經實現設備自動化的今天,一切操作全由中控室完成。不過,有些故障騙得了中控室的電腦,卻騙不過郭玉全的“火眼金睛”。

  “實際生產中,因為原材料、燃料等差別會造成實際情況與理論數據不一致,真正適合的數據必須自己到現場去找。有些功夫是機器永遠替代不了的!”郭玉全說。

  “八卦爐”裡練就“火眼金睛”

  看火,是水泥生產線上的最核心工種。郭玉全正是看火工出身。

  上世紀90年代,回轉窯煅燒水泥熟料,沒有儀表、監控,更談不上電腦控制,靠的就是一塊濾光鏡和一雙眼睛。第一次拿起看火鏡時,郭玉全看到窯內只是白茫茫的一片,什麼也看不出來。“什麼都甭問,看火沒有捷徑,就是要加深印象。”老師傅如此說。

  窯頭表面溫度高達200多攝氏度,輻射溫度幾乎能將安全帽烤軟,熱浪讓人覺得呼吸都是一件困難的事。可郭玉全忍著,“每隔3分鐘看一次,一看就是十幾分鐘,眼睛看花了休息一會兒繼續看。”

  連續看了20多天后,老師傅才開始一點點講解看火知識。這一看就是4年。郭玉全說,自己就像“孫悟空”一樣,在“八卦爐”裡練就了“火眼金睛”。

  “那時候的老師傅傳授技術,全憑心口相傳。”為了弄明白“看火”技術中的奧妙,郭玉全把專業書籍和資料視若珍寶,邊學邊悟,進步飛快。四年下來,廠裡每次各項指標考核,他總名列前茅。至今,郭玉全還保留著當年那些手抄本、油印本的資料。

  正憑著這個本事,很多難題到郭玉全這裡總能迎刃而解。而伴隨水泥技術的不斷發展,從看火到液壓、潤滑,從鉗工到焊工……郭玉全幾乎干過水泥生產線上的每一個工種,逐漸成為水泥窯邊的“全科醫生”。

  苦練基本功的經歷讓郭玉全受益匪淺,“再高超的技術都需要時間和經驗的積累”。

  將“不可能”變為“可能”

  2015年9月,我國首條飛灰工業化處置示范線成功達標達產運行,填補了國內飛灰處置的空白。由此,一家76歲的水泥“老字號”也成功轉型為環保型企業。而這條示范線的生產調試,正是由郭玉全帶領的一線技術工人團隊完成的。

  每焚燒100噸生活垃圾,在煙氣淨化系統中會產生3噸飛灰。飛灰含有二噁英等有毒污染物和重金屬,屬於危險廢棄物。因此,如何處理好飛灰,被視作控制生活垃圾焚燒污染的“最后一公裡”。

  對郭玉全來說,這也意味著從頭學起。

  “作為國內首條水泥窯協同處置垃圾焚燒飛灰樣板工程,飛灰示范線沒有任何現成的經驗可供借鑒。”學習基本鹽化工知識、熟悉整個制鹽工業的生產工藝,郭玉全用了整整一年時間。同時,他還帶領團隊承擔起設備改造任務,成功突破多個技術節點。

  每次出現問題,他總是第一時間趕到現場觀察工況。連續觀察1個多月后,根據鹽液的沸騰、析出、沾壁情況,他推斷是設備進料口管道存在設計缺陷。

  2015年10月,琉璃河水泥公司飛灰工業化處置示范線正式取得《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証》,以往挂著“高耗能”標簽的水泥窯,成功變身為“城市淨化器”。

  郭玉全說,好工人是用心在工作,“隻要用心,就能將很多‘不可能’變為‘可能’”。

  在國際上打響中國品牌

  2016年3月28日,郭玉全與同事一行飛往剛果(金),為客戶新建成的水泥生產線進行生產調試、提供技術培訓。這已經是他第六次走出國門當“師傅”。

  隨著琉璃河水泥公司實施“走出去”戰略,以郭玉全為代表的中國技術工人也憑借過硬的實力在海外打響了“名號”。

  2012年,阿聯酋一條萬噸水泥生產線窯系統出現托輪過熱的問題,接到求助電話,郭玉全與同事趕往現場。

  “放一毫米!”觀察現場工況后,郭玉全向操作工人發出指令。不到6小時,回轉窯就成功運轉起來。在場人員無不沸騰,贊嘆中國工人“了不起”。

  而在30年前,郭玉全第一次前往戰火紛飛中的伊拉克,是冒著生命危險學技術。“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窯外分解窯水泥生產線,一條生產線的產量頂國內五條。”

  讓郭玉全頗為感慨的是,當年工人出國是做勞務、學技術,如今中國技師和優秀工人已經可以為外國頂級水泥生產線做技術服務和培訓。

  琉璃河水泥公司對外技術服務員工達四、五百人。而其中大部分骨干都曾在郭玉全領銜的經濟技術創新小組或郭玉全職工創新工作室工作過。作為北京首批職工創新工作室之一,“郭玉全職工創新工作室”培訓過的水泥行業技術人才已遍及國內多個省市和歐亞非國家。

  郭玉全的成功並沒有“獨門秘籍”,但在企業管理者和同事眼中,他是一線技術工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縮影。“一線技術工人的‘能量’不可忽視。”最近,郭玉全一直在思考一個新課題:如果有更多的年輕工人熱愛技術、熱愛創新,國際舞台上將會演繹多少中國制造的精彩故事?(記者 張銳)

(責編:閆妍、秦華)
相關專題
· 熱點專題
新聞檢索:    

全總要聞

全總發布會

勞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