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勞模風採

三十年隻為磨好手中“一把刀”

2016年04月28日10:01  來源:工人日報

 【字號 打印 留言 論壇 網摘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4月22日,耿家盛在車間裡操作銑床。 新華社記者 藺以光 攝

開欄的話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中華民族是勤於勞動、善於創造的民族。因為勞動創造,我們擁有了歷史的輝煌,也擁有了今天的成就。無論時代條件如何變化,在前行的道路上,我們要始終弘揚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因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根本上靠勞動、靠勞動者創造。

在“五一”國際勞動節到來之際,本報從今日起推出《勞動者之歌》專欄,報道一批生活、工作在基層一線勞動者的先進事跡,聚焦身邊那些最美麗的普通勞動者。通過展現他們多年堅守夢想、攻堅克難的感人故事,在平凡崗位上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的工作作風,嚴謹專注、追求極致的工作態度,倡導廣大勞動者以先進典型為榜樣,進一步煥發勞動熱情、釋放創造潛能,為實現“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功立業,讓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蔚然成風。

“車工一把刀,磨刀是最基本,也是最難的。”對耿家盛來說,他的工作往簡單了說就是磨刀,往難了說是磨好刀。“立足崗位,最大限度提升自己的技術技能,做最好的自己,這是我干車工30多年悟到的。”

從油漆工到雲南機械加工行業的“一把刀”,從一名學徒到獲得全國勞模、全國技術能手等榮譽的“名匠”……4月27日,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和全國總工會聯合發布10位“最美職工”榜單,雲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的耿家盛從億萬勞動者中脫穎而出,成為其中一員。

身體裡有車工的“遺傳基因”

耿家盛一家有5人在昆明重工工作。父親耿鼎是昆明重工的八級車工、高級工程師、總工藝師,也是雲南赫赫有名的“車工刀具大王”、全國勞動模范。

耿家盛可謂是子承父業。

1982年,耿家盛從昆明機床技工學校畢業時,先在昆明銑床廠做了兩年的油漆工。1984年11月,耿家盛調到父母所在單位——昆明重型機器廠,當上了一名車工。

“根本原因還是受父母的影響,我們家是‘世襲’的車工。我爸爸是車工,我媽媽是鉗工,我哥哥是車工,我弟弟是鉗工。我從小受父母影響極大,就想調動工作來開車床。”耿家盛認為,自己迷上開車床,是因為身體裡有車工的“遺傳基因”。

從油漆工到車工,兩個相隔如山的領域,沒有絲毫關聯,耿家盛面臨著全新的挑戰。好在他決心很大、刻苦,再加上有父親作后盾,耿家盛入門並不很難。他先后學習了車床和臥式鏜床、工具銑床、搖臂鑽床的操作。“不懂的地方就找父親,老人把他一輩子的積累全部抖摟給了我。”

原本要一年的學徒期,耿家盛3個月后就獨立開機了。

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

“車工就玩‘一把刀’,刀好活就不會差,否則就算不上合格。”耿家盛說,如果掌握不好磨刀要領,車刀用起來就容易報廢。

工作30多年,到底磨過多少把車刀,耿家盛自己也算不清了。“每把車刀都得靠手工在每分鐘3000轉的砂輪機上打磨。多的時候一個月要磨10到20把,少的也得3到5把,加工一個工件最多時就需要20多把不同的刀。”

工作以來,耿家盛沒少吃苦頭,雙手經常磨起血泡,漸漸結成厚厚的老繭。

“干好車工需要經驗積累,我也是經過多年后,才理解了父親一直強調的‘一把刀’。不僅要磨好刀,還要‘因材施刀’。”耿家盛說,針對特殊工件,常規的刀用不上,就必須琢磨專用車刀。

不僅傳承了前輩們過硬的技術,善於鑽研的耿家盛,更是在工作中大膽創新,研究出了螺紋加工快速返程法、塔吊塔節加工工藝等,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勞動效率。

“有人覺得技工的工作很枯燥,但我覺得經手的每一個零件都是藝術品。看到一塊粗糙的金屬材料被自己打造成一個亮堂堂、有精度的藝術品時,我都格外自豪!” 耿家盛說。

在很多人看來,“工匠”是一種簡單重復的勞動者。而對耿家盛來說,對工匠精神的最好詮釋,就是“堅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

“父親說過,磨刀最重要的是角度,這是優秀車工必備的基本功。”當記者問及他對“中國制造”的理解時,耿家盛簡單堅定地說,“就是磨好手中的這把車刀。”

忠誠企業的堅守者

昆明重工公司從1958年奠基開工至今,走過了57年。曾經輝煌的企業,如今因為市場的變化,正在經歷發展低谷期。耿家盛告訴記者,公司從上世紀80年代最高峰時的職工近5000人減到如今的700多人,收入相比以前也在下降。

在外人看來,耿家盛要想找個高薪、高職位的工作“易如反掌”。近年來,不斷有省內外的企業來“挖人”,但他卻一直堅守在昆明重工。

有很多學校看中了耿家盛優秀的技能水平,想要挖他去學校教書,也都被耿家盛一一謝絕了,“我不能、不會、也不可能這樣做。”在耿家盛看來,是昆重的培養成就了自己的今天。

對企業的忠誠,在青年時期的耿家盛身上就有所體現。

1991年,28歲的耿家盛隨單位前往格力集團前身——珠海工業發展總公司去做空調模型。期間,耿家盛因為優秀的技術表現,一個月工資就拿了3300元,是他平時工資的20多倍。后來,珠海公司有意挽留耿家盛,願意支出比昆重高幾倍的工資,但耿家盛最后還是選擇回到昆重。“他若留下,絕對是技術骨干,報酬肯定會比現在好多了。”耿家盛的同事臧開衡說。

“沒有重機廠的培育,就沒有我的今天……重機廠好的時候,我一個月也掙五六千元,現在遇到困難,收入少了,我就要離開它?不能啊!” 耿家盛說。

現在,耿家盛仍堅守在昆明重工拉絲機分公司。除了堅守在一線,他還是“昆明名匠工作室”的技能大師。正是依托“耿家盛技能大師工作室”,他每月開展一次“傳絕技”交流活動,無私幫助青年員工快速成長。2010年以來,他先后帶過徒弟20余人,培訓授課上千人次,通過他的“傳、幫、帶”,昆明重工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的青年技術骨干。

(責編:閆妍、秦華)
相關專題
· 熱點專題
新聞檢索:    

全總要聞

全總發布會

勞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