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綜合報道

“老翟來了!”——全國勞動模范翟篩紅發揚“工匠精神”側記

2016年05月01日14:4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打印 留言 論壇 網摘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老翟來了!”中建五局裝飾公司的項目工地,工人們一聽說生產經理翟篩紅來了,心中對他既敬畏,更敬佩。

敬畏的是,他對施工質量有著一雙“火眼金睛”,看出毛病來就會要求返工。敬佩的是,翟篩紅是“全國木工狀元”,隻要他出手,必屬精品。

47歲的翟篩紅,算得上是幾千萬建筑工人裡的名人,但翟篩紅見了誰都很謙虛,他說“我始終是手藝人”。

作為手藝人,老翟的拿手絕技是傳統木工活。畫線、打眼、鋸榫、拼裝,老翟無不做到精准。對著一塊木料,老翟一刨子推下去,刨花厚薄均勻,卷曲起來如同一件藝術品,可以直接用於貼皮。幾乎失傳的古老窗櫺做法“亂冰紋”,每塊木料從不同角度拼接,在老翟手中也能不差毫厘。

憑借著“十八般武藝”,翟篩紅於2006年參加全國精細木工比賽並奪得第一名,戰勝了29個省區市的116名選手,被授予“全國技術狀元”。在實際工作中,他參與施工的項目,先后獲得3次魯班獎、2次全國建筑裝飾獎。

盡管名氣大了,又逐漸走上管理崗位,但老翟始終不忘作為一名“工匠”的初心。老翟說,他16歲開始從學徒做起,一直跟木頭打交道。

老翟清楚地記得,1995年,他應聘進入中建五局裝飾公司。當時社會上有些木工做門,門縫3、4毫米都沒人管,似乎能用就行。而公司嚴格規定門縫隻能在1.5至2.5毫米之間,超出范圍就是不合格。工作這麼多年,他始終遵循著這種“毫米級”的規矩,對於質量的要求高於一切。

老翟向記者比劃說,他到了施工現場最看重的,就是邊邊角角的那些細節。比如木飾面對平整度的要求非常高,一旦不貼合就會出現刷漆后的起泡現象,因此在很小的方面都要力爭做到完美。

面對高難度的工程項目,“老翟來了”又像是一顆“定心丸”。兩個多星期前,湖南長沙一個五星級酒店項目,樣板間需要甲方確認,而業主的要求很高。他立馬趕到長沙,不僅進行技術指導和協調,還親自動手操作。

設計方案中,有一件傳統建筑中的“挂落”。39塊構件全部靠卯榫結構連接,不用釘子和膠水,整個裝飾公司很少有人會做。最后,他花了兩天時間制作完成。老翟說,這類東西的難度在於“純手工”,考驗的一是基本功,二是耐心,三是精准度。

施工現場,老翟將工具包裡的“寶貝”小心翼翼地取出來碼放整齊。鋸子、刨子、鑿子等工具有幾十樣,磨刀石就要帶4塊,用於打磨不同類型的刀具。正是借助這些流傳了千百年的工具,老翟將一根根普通的木料“化腐朽為神奇”。

不過,時代的變遷,讓老翟也產生些許困惑:現在的木工使用氣釘槍、電鋸、切割機,拋棄了榔頭、鋸子、刨子等傳統工具,很多人缺乏扎實的基本功,而制作傳統器物的機會也越來越少。

“會不會空有一身好手藝無用武之地?”而老翟認為,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施工方式,但追求高品質的“工匠精神”是一脈相承的。“自己是手藝人,會做到老,學到老。隻要不斷提高和創新,就有生存的空間。”

如今,在項目工地上見到“老翟來了”,他背工具包的情況少了。更多時候,老翟帶的是筆記本電腦或者平板電腦,根據設計圖紙比照現場施工情況,查找施工中存在的細小問題,用另一種方式追求精益求精。

老翟的“工匠精神”,還浸潤著他身邊的年輕人。中建五局裝飾公司技術質量部經理郭志勇說,2007年,他從行政管理轉到技術管理崗位,剛開始並不情願。作為前輩的老翟用一句話點醒了他:“技術是永遠不會落伍的工作,精通一門技術,才能夠安身立命。”

2007年,中建五局裝飾公司“翟篩紅班組”成立,先后培養了兩百多名木工技術人才。2015年,翟篩紅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逐步形成了“勞模領跑+團隊創新”的格局,一年時間申報專利10多項。老翟說,他希望帶動更多的人,把傳統木工的技術和精神傳承下去。(新華社長沙5月1日電 記者白田田)

(責編:王金雪、秦華)
相關專題
· 熱點專題
新聞檢索:    

全總要聞

全總發布會

勞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