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工匠林聰鵬:為“傀儡”賦予鮮活的生命
2016年05月01日15:28 來源:新華社
【字號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論壇 | 網摘 | 手機點評 | 糾錯 |
在福建省泉州市通政巷內,泉州木偶劇團即坐落於此。木偶工匠林聰鵬走進劇團一間隻有20平方米的工作室裡,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從16歲進入劇團開始,現今52歲的林聰鵬已經雕刻過上千個木偶。它們有的亮相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有的走進上海世博會的展區,有的登上聯合國的舞台,卻無一例外,都源自這座簡陋的工作室。
林聰鵬俯身在木桌上雕刻木偶,木桌的凹陷處散落著一層零碎的木屑——這是一道在劇團裡上演了36年的風景。
“傀儡”是木偶的別名,不過,在林聰鵬看來,一個個“傀儡”卻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木偶戲是我國傳統的民間藝術形式,起源於漢代,距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泉州木偶藝術也是首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家有良田萬頃,不如薄藝在身。小小的木偶雕刻,承載著中國唐宋以來造型、繪畫和彩塑工藝,這讓出生於工匠世家的林聰鵬著迷不已。12歲那年,林聰鵬就跟隨兄長開始學習木偶雕刻。少年時代的他,力氣有限,僅僅拿刻刀這項功夫,便學習了三四年的時間,肩膀、手掌受傷更是家常便飯。
30多年與木頭、刻刀為伴的日子過去了,林聰鵬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木偶戲——泉州提線木偶戲”的代表性傳承人了。在他手中,幾把基礎的刻刀就能完成機關復雜的作品,削木如泥,游刃有余。
初胚、定形、細刻、磨光、粉彩、定妝、配飾……木偶的雕刻有一套嚴密的程序,缺一不可。林聰鵬的案頭,擺放著一組木雕,簡略地展示木偶雕刻的誕生過程。
“每一刀都是我自己親手刻下去的。”林聰鵬說,“這是一個做減法的過程,一刀錯了,一個作品也就廢了。”
傀儡戲源於漢,興於唐,盛於宋,在林聰鵬看來,木偶雕刻離不開傳統文化深厚的土壤,離不開千百年間先人的傳承,必須守著木偶雕刻行當的“規矩”。然而,他更明白,要想讓木偶戲在現代社會中得到發展,還必須有所創新,要用自己的刻刀把過去和未來聯系起來。
30多年來,在他的探索下,為木偶上色的礦物材料逐漸被油漆取代,“油漆干得更快,不容易掉色脫落,色澤也更加鮮亮。現在的表演有燈光照著,顏色要比以前濃一點,不然看起來很白。”林聰鵬說。
在林聰鵬變得小氣名氣的同時,當地不少企業也向他發出邀請,希望他能夠“下海”,生產設計木偶玩具推向市場,林聰鵬無一例外都回絕了。
林聰鵬心裡清楚,在泉州這一歷史上木偶雕刻技術最為發達的城市裡,如今熟練的木偶藝人,已經“五根手指可以數得過來了”。在經濟利益至上的社會裡,林聰鵬更希望自己能有所堅持。
“這是一個很慢很細致的工作,快不得。機器不能代替手工,數量更不能代替質量,我還是希望能做個工匠,坐得住,有些耐心。”林聰鵬說,希望自己能夠再多一些專注和純粹,以自身來觀物,又以物來觀自己,為“傀儡”賦予鮮活的生命,“我想這就是一個木偶工匠的價值”。
今年,林聰鵬招收了一位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的年輕人為徒,這位20多歲的小伙子一如當年的他,迷戀著木偶雕刻這種藝術。林聰鵬欣慰著,手裡傳承千百年的技藝沒有斷送在自己這代人的身上。
這輩子雕刻了多少木偶,還能再雕刻多少木偶——對此,林聰鵬並不清楚,也並不在意。“我的夢想是有更多的人將這門古老藝術傳承下去,並有所創新。”林聰鵬說。(新華社福州5月1日電 記者尚昊、喬本孝)
(責編:王金雪、秦華) |
相關專題 |
· 熱點專題 |
全總要聞
- 全國已建工會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7.8萬個
-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推…
- 把保障職工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 積極做好防汛救災…
- 《中國工運事業和工會工作“十四五”發展規劃》單行…
- 全總緊急撥款200萬元慰問河南受災職工
- 凝聚起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磅礡力量 譜寫…
- 2021年全國勞模療休養活動啟動
- 中國工運事業和工會工作“十四五”發展規劃
- 推動“十四五”時期工會工作高質量發展
- 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為黨的工運事業矢志奮斗
全總發布會
- 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新時期工人黨員代表與中外記者見…
- 2021年“五一”新聞發布會
- “中國海員工會成立100周年”主題新聞發布會
- 國新辦就“崗位成才、奮斗圓夢”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
- 全總第三季度新聞發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