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宮文保科技部的小院裡,徐建華傾注了42年光陰——
【身邊的大國工匠】用心血延續古書畫生命
2016年05月18日14:01 來源:工人日報
【字號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論壇 | 網摘 | 手機點評 | 糾錯 |
“看我這馬蹄刀,手打的,多好!現在都買不到了。”65歲的徐建華把手裡的布包層層打開,露出一件件他心愛的 “寶貝”:五六把大小不一的馬蹄刀、幾個長短薄厚不同的起子,一大把針錐兒,還有一把鬃刷。這些修復古書畫的必備“家伙什兒”,已經陪伴了他42年。
從故宮神武門進入,向西側小路走上一段,拐上幾個彎,就到了文保科技部。徐建華守護在這座古朴的院落裡,用技藝、更是用心血延續古書畫的生命,參與修復了《清明上河圖》《游春圖》《五牛圖》等傳世名作。
“修裱全看‘力度’和‘火候’ ”
古書畫修復,講究“洗揭補全”四個步驟——清洗畫心、揭開背紙、重補破洞、精細全色。然而,修復中具體怎麼操作,卻要修復師根據文物的“病情”,精心開出“良方”。
時至今日,徐建華印象最深的作品,仍是1977年他學滿3年后第一次作為副手與“蘇裱”名家楊文彬共同修復的《游春圖》。
作為隋代畫家展子虔的唯一傳世作品,《游春圖》是世界公認最早的絹本繪畫。歷經千年歲月,畫卷送來時斷折甚多、殘破不堪。
“《游春圖》是重彩青綠山水畫,如何清洗是關鍵,處理不當極易掉色。”因此,上水淋洗前,要先用一定濃度的膠礬水輕刷在畫心正面,達到固色效果。徐建華清楚地記得,當時光上膠這道工序,他就前前后后刷了三遍。
而歷經千年歲月,絹本已經非常薄,“纖維之間的拉力已經完全沒有了,修補時稍不留意,就可能把畫裡面小人兒的頭揭掉了”。半年多的時間裡,師徒二人下筆小心翼翼、用力如履薄冰,終於讓這幅流傳千年的畫作重現昔日光彩。 “要是保存得好,至少三五百年不用再裱了。”徐建華自信地說。
“這行全是手和眼睛的功夫,調糨子的比例是多少、固色的膠需要刷幾遍,其中的‘力度’和‘火候’很難用數字和文字准確表達,干得多了,才會熟能生巧。”但徐建華也坦言,要真正做到“修舊如舊”,相關的鑒定知識也必不可少。比如,紙分宣紙、皮紙、竹紙、麻紙,宋以前作品用麻紙,宋以后用皮紙﹔什麼畫用溫水洗、什麼畫用熱水洗﹔補紙、補絹、補顏色都有什麼方法補……
而隨著新技術、新材料的不斷涌現,徐建華必須不斷突破新的技術難題。“干好這門手藝要持之以恆,更要不斷創新。”在他看來,好技藝之所以能在歷年歷代中傳承下來,就是在不斷地積累和創新中,沿用了比較科學的方法。
如今,徐建華是裱畫室裡資歷最老的一位。在別人眼中“徐師傅的活兒可以免檢”,但徐建華卻說自己真正滿意的卻沒幾件。
“這是個不斷追求完美的過程,隻有對自己有要求,才能越裱越好。”徐建華說。
“當徒弟,你就得處處用心”
2015年,故宮博物院展出了《清明上河圖》等283件珍貴書畫藏品,一時間火爆京城,每天排隊等待參觀的游客絡繹不絕。
這樣的場景讓徐建華頗感欣慰,“老先生要是看到了,也一定會很高興的。”他口中的“老先生”,正是當年親手主持修復《清明上河圖》的“蘇裱”名家楊文彬。
1974年,徐建華當兵復員被分配到故宮修復廠。因為能聽懂無錫話,他被分配給楊文彬當徒弟,正趕上《清明上河圖》的修復。
“當徒弟,你就得處處用心。要跟師傅聊,盯著師傅干。隻有學到要點、訣竅,才能真正立住腳”。當了徒弟的“小徐”,每天早早就到裱畫室,打水、生爐子、拉煤,給師傅磨刀、備紙……什麼活兒都搶著做。師傅趴在寬大紅漆裱畫案上干活時,他就站在旁邊一刻不離。
修復時,平日愛聊天的老先生“不言語了”。等修復工作圓滿完成,臉上才會展露笑容。歷經一年多,曾經傷痕累累的《清明上河圖》重新煥發生機。
徐建華師從老先生,學到最重要的本事是對待手藝的那份“態度”——不僅對待國寶級文物竭盡心力,對待任何一件文物都應當如此,因為“書畫勿論價格,同等重要”。徐建華至今記得老先生說的那句話:“哪怕顧客拿張衛生紙來,咱也得裱好!”
按照學這行的規矩,第一年托綾子、打糨子,第二年做立軸,第三年做手卷、冊頁——三年出徒。但徐建華坦言,“想真正把手藝學精了,至少要十年。”
“想學好這行,需要耐得住寂寞”
徐建華有一摞十分珍視的塑料夾子,裡面一張張照片,記錄了每次文物修復前后的面貌。
“我徒弟高翔去年在武英殿看的就是這張畫。”徐建華指著其中的兩張照片說,2015年《梅花蕉葉圖軸》在武英殿展覽時,高翔上上下下看了好幾遍,愣是沒看出來補哪兒了。
5年前,徐建華正式退休。可裱畫室裡徒弟多、師傅少,於是,他每天仍舊擠著公交車去故宮“上班”。
如今,徐建華的主要精力用來帶學生。他說,自己喜歡跟年輕人交流,“近幾年分來的年輕人大多有美術、材料學等專業背景,思維也相對活躍”。
院裡曾推薦徐建華到北大學考古,也曾想請他當主任,都被他拒絕了。“我愛干業務,老師傅喜歡我,就是因為我沒別的心,一心想干這個。”當年與他同批進來的年輕人已大多調走,甚至轉行。唯有他,仍安心守著這門手藝。
經歷了歲月的打磨,他從風華正茂的小徒弟成為戴著花鏡的老師傅,被視為這個行業裡的“國寶級”專家。而隨著故宮古書畫裝裱修復技藝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2012年底徐建華也被評為這一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
年過花甲的徐建華常常感到焦慮。對古書畫文物來說,終歸抵擋不了歲月的侵蝕,修復工作必須與時間賽跑,用盡心力去延續文物的生命。
“想學好這行,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既要有故宮這個平台,能夠有機會見識真東西,還需要真心熱愛、耐得住寂寞。”徐建華希望,這門手藝能久遠地傳承下去。(記者 張銳)
(責編:閆妍、秦華) |
相關專題 |
· 熱點專題 |
全總要聞
- 全國已建工會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7.8萬個
-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推…
- 把保障職工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 積極做好防汛救災…
- 《中國工運事業和工會工作“十四五”發展規劃》單行…
- 全總緊急撥款200萬元慰問河南受災職工
- 凝聚起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磅礡力量 譜寫…
- 2021年全國勞模療休養活動啟動
- 中國工運事業和工會工作“十四五”發展規劃
- 推動“十四五”時期工會工作高質量發展
- 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為黨的工運事業矢志奮斗
全總發布會
- 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新時期工人黨員代表與中外記者見…
- 2021年“五一”新聞發布會
- “中國海員工會成立100周年”主題新聞發布會
- 國新辦就“崗位成才、奮斗圓夢”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
- 全總第三季度新聞發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