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勞模風採

“望聞問切”給火車頭“診病”

——洛陽機務段高級技師李向前的看家本領

2016年06月06日12:12  來源:工人日報

 【字號 打印 留言 論壇 網摘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用眼看、用手摸、用鼻聞、用耳聽”就能判斷出機車故障——這種近乎古書中神醫扁鵲治病般的精湛絕技,在鄭州鐵路局洛陽機務段高級技師李向前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

憑借著一套獨創的“錘敲、眼看、手摸、鼻聞、耳聽”看家本領,這位鐵路工人創造了檢修機車4000余台零故障,維修、復檢內燃機1萬余台零質量問題的紀錄。

電話裡聽聲排故障

今年3月19日,作為110機車故障急救員的李向前接到求救電話,DF7-3105內燃機車牽引電機突然失去動力停在區間,希望他立即趕往現場處置。

李向前沒有慌張。略加思索后,他開始電話指導司機斷開牽引電機主回路,讓電器部件失電恢復原位。不到1分鐘,一場緊急故障,竟然被李向前在電話裡輕鬆搞定。

然而,故事並未到此結束。

就在電機故障處理完成重新啟動時,李向前堅持要聽一遍機器運行。通過電話聽出機械存在的異音后,他再次指導司機查找齒輪箱小齒輪即將脫落的故障,避免了一起行車事故的發生。

從事檢修工作21年來,很多機車的疑難雜症都是李向前通過這樣的“望聞問切”發現,這種近乎傳奇般的精湛技藝,常常讓工友們嘆為觀止。

對於絕技,李向前說,除了技術上做到“順序檢查、不錯不漏,耳聽目視、仔細周到,手觸鼻嗅、靈活熟練”,還要有“雞蛋裡挑骨頭”的找茬兒精神,“火車安全事關重大,稍微出一點紕漏都是‘天大的事’,沒有人能承擔得起。”

這種類似中醫“望聞問切”的絕活兒,李向前開始提出時還頗受爭議。在不少人看來,用中醫看病的方法給火車治病那是在“忽悠人”。

李向前卻有一套自己的理論,“人老了會生病,火車運行久了同樣會有故障。”

“拿‘聞’來說,電氣線路檢查中,如果聞到異常的塑料氣味,就說明電氣絕緣出現了老化,就有可能出現問題。”李向前說:“‘眼睛看’也有很多門道兒,比如看排氣管內廢氣的顏色,就能判斷出內燃機的故障。如果是白色的煙霧,可能進了水﹔如果是青色的煙霧,說明機油系統出現了問題。”

“閉著眼睛都知道零部件位置”

5月28日,位於洛陽機務段130公裡外的寶豐檢修車間內,氣溫已到30攝氏度以上。李向前在給一輛剛入庫的機車做“體檢”,沾滿油污的服裝早被汗水浸透。

“線路上跑的幾百台機車到點就得進來‘體檢’,跟人一樣,身體健康才能多拉快跑。”李向前說,機車上的零部件極多,一名檢修工需要對機車結構、部件名稱及工作狀態非常熟悉,“就像醫生手術時需要熟悉患者的器官一樣”。

1995年從鄭州鐵路機械學校畢業后,李向前就來到洛陽機務段寶豐檢修車間,一干就是21年。剛進廠那會兒,李向前就聽工友們調侃,“遠看像逃難的,近看像要飯的,仔細一看是檢修段的”。

但來自登封農村的李向前不這麼看。“我從小就喜歡鼓搗手藝活兒,最大的夢想是當火車司機。現在當上了火車檢修工,也不錯!”李向前說,看到師傅們能把一輛“趴窩”的火車修好,心裡除了崇拜、就是羨慕。

帶著這股痴迷勁兒,李向前幾乎把所有時間都放在了研究火車的構造和零部件上。他利用業余時間蹲地溝、鑽機械室,反復練習拆、修、裝、量,不懂就向老師傅討教。配件數據、故障現象、處理過程等記滿一個又一個筆記本,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對於火車檢修技術的學習始終充滿‘飢餓感’”。

機車體積大,“時蹲時跪時彎腰”是李向前日常工作的真實寫照。普通人1個小時下來就會腰酸背痛,但檢修工常常一干就是4到5個小時,所以檢修工大多腰肌勞損嚴重。

“但我是真喜歡干。和機車打交道久了,閉著眼睛都知道各個零部件位置,聽一下聲音就知道問題出在哪裡。”李向前說。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會變,也不會過時”

2014年,憑借著在技術攻關、設備改造、人才培養等方面作出的突出貢獻,李向前成為鄭州鐵路局唯一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藍領專家”。

李向前卻出人意料地提出,要把津貼拿出來成立專項基金,支持那些在技術創新方面有想法的年輕人。

“手藝人一生就是學習、積累、再傳授,我的技術也是師傅手把手教我的,不是我的私產。”李向前說,現在“80后”、“90后”跟當年不一樣,得用他們能接受的方式教授。“設立這個基金也是想告訴年輕人,隻要肯吃苦,耐得住寂寞,低學歷也能成為行業裡的領軍人物,一樣有前途!”

在企業為他成立技能工作室后,李向前感到“師帶徒”的責任感更強了。為了讓更多人掌握內燃機車檢修的“秘籍”,在檢修庫內、整備線上、作業點前到處都能看到李向前拿著自己動手制作的“教具”,手把手地給徒弟們傳授絕活兒的身影。

李向前說,和高鐵動車比,內燃機車已經不是最先進的了。未來火車運檢不僅需要埋頭苦干的精神,更需要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鐵路工人隊伍。“但不管怎樣,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會變,也不會過時。”(記者 余嘉熙 通訊員 王春雷)

(責編:閆妍、秦華)
相關專題
· 熱點專題
新聞檢索:    

全總要聞

全總發布會

勞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