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是寶鋼的一名80后工人,但申請立項的“以廢治廢”項目竟然集聚了11項技術專利。談及漫長的創新之路,他這樣說——
身邊的大國工匠:“有些寂寞,但不孤獨”
2016年06月29日14:10 來源:工人日報
【字號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論壇 | 網摘 | 手機點評 | 糾錯 |
在寶鋼廠區內,裝有一套廢酸處理進口設備的廠房邊上,拼接著一座面積150平方米、高度達18米的新廠房。推開大門,隻見一個巨大的綠色罐體連接著粗細不一的管道,一點都聞不到工業廢液的刺鼻味。
“這裡是宋俊的‘煉金房’。吃進去的是廢氧化皮、廢鹽酸、廢氨水等工業廢棄物,吐出的是市場緊俏的高端軟磁材料。”寶鋼工會經濟部部長呂艷斌向《工人日報》記者介紹“煉金術”的神奇。
憑借集聚11項技術專利的“從軋鋼三廢中提取高端磁性材料技術”項目,寶鋼80后一線操作工宋俊成為“上海市十大工人發明家”之一,上海最年輕的高級技師。他的創新項目,獲得了2014年度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今年又被推薦申報國家科技進步獎。
廢棄物放對了地方就是寶貝
寶鋼的主要產品是板材,而在鋼鐵生產流程中,47%的污染物排放來自板材生產。每年用於環境治理投入的成本,高達30億元,“這是個沉重的負擔。”宋俊告訴記者。
廢氧化皮、廢鹽酸、廢氨水,是板材生產中最常見的3種廢棄物。對於這些廢棄物,主要採用填埋、中和、分選等方法處置。雖然花費不多,但對周邊土壤、水質會造成污染。
面對這些天天見到的廢棄物,宋俊時時陷入思考:這真的只是廢棄物嗎?氧化皮中的鐵、廢鹽酸中的氯化鐵、氨水中的氨氮,都是有價值的資源。所謂廢棄物,如果放對了地方就是寶貝。
2009年,剛滿10年工齡的宋俊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思路,以3種廢棄物為原料,生產α體氧化鐵紅。α體氧化鐵紅是一種高端軟磁材料,市場價值很高,在高端電子工業的各個領域都有應用。
初步嘗試,宋俊收獲的是一堆新垃圾——“氧化鐵渣”。這讓他體會到了創新的艱難。
“軋鋼廢料成分復雜,雜質含量高。如果沒有相應的除雜提純技術作為支撐,后續的處置就無從談起。”從失敗的經驗中,宋俊鎖定了第一個攻關點。“搞過材料的人都知道,分析新材料的成分不難,難的是精確掌握材料的配方,這需要鐵棒磨針的細致以及耐力。”
經歷了以“年”為時間單位的探索之后,宋俊發明了由4項發明專利、3項企業技術秘密組成的高效率除雜技術,綜合除雜效率達到99.5%以上。
好不容易翻過“提純山峰”,迎面而來的是“冶金山峰”。如何把猶如粗鹽般的原料,碾磨成細膩的“精鹽”,這已涉及粉末冶金技術,宋俊從未接觸過。
既然不懂,那就求教。他通過工會搭建的平台,與寶鋼第一代工人發明家孔利明等前輩簽訂了“師徒合同”,到寶鋼研究院等院校拜師求學,完善知識結構,尋找突破方向……
他成功了。
在近日舉行的申報國家科技二等獎專家答辯會上,面對眾多教授、院士,宋俊毫不怯場:“從最終體現項目水平的產品性能來看,利用本技術,從軋鋼廢料中提取的磁性材料,其性能超過韓國浦項、台灣中鋼水平,與日本新日鐵產品相當,已替代進口同類產品。近3年來,減排的廢棄物總量超過20萬噸,創造效益2.44億元……”
工人的出息就在自己的崗位上
1999年,19歲的宋俊從寶鋼中專畢業,來到冷軋機組旁。
當工人的前10年,宋俊不顯山不露水,看上去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酸洗崗位操作員。然而,他在回顧自己的成長過程時,對這段歲月念念不忘——正是這10年在崗位上的“打磨”“沉澱”,奠定了他厚積薄發的基礎。
2008年,針對高牌號硅鋼的需求量日益旺盛的市場,企業決定對宋俊所在的寶鋼三期酸連軋機組進行升級換代,並力邀宋俊加入攻關小組。雖然當時宋俊只是一名高級工,但同事們了解這個勤勉的青工有著扎實的操作技術。
宋俊憑借豐富的現場操作經驗,與院校科研人員、現場技術人員通力協作,從一個個部件改造、一種種試劑調配入手,接連攻克了酸洗通板、抗反彎焊接、高速軋制等生產難題,形成了一系列專有裝備技術,掌握了高牌號硅鋼的酸連軋關鍵工藝。
由此,寶鋼硅鋼的生產效率較傳統方式提升5倍以上,所生產的高牌號硅鋼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高牌號硅鋼酸洗液脫硅工藝優化”是宋俊獨立完成的第一項創新成果。分廠領導驚喜之余,提醒他盡快申報技術秘密。宋俊眼前一亮:“從專注於實際操作,到科研理論與實踐的復合,我看到了適合於自身條件的崗位創新之路。”
此后,短短8年中,宋俊擁有了授權專利108件,認定企業技術秘密121件,形成先進操作法1項。
“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工人的出息就在自己的崗位上。“宋俊如此感慨。
撞擊思想火花
2015年,宋俊榮膺“上海十大工人發明家”稱號。“我很喜歡這一稱號。”宋俊坦言,“把‘工人’與‘發明家’連成一體,唯有一顆追求卓越永無止境的‘匠心’。”
談到 “匠心”,宋俊有著切身的理解,那就是“耐得住寂寞,頂得住質疑,經得起挫折,也受得起掌聲”。
當宋俊申請“以廢治廢”項目立項時,質疑聲並不少:“國內外都沒有類似先例,全套工藝都要自主創新,一個工人,還那麼年輕,能行嗎?”
宋俊的回應,是6年的心血。
當項目取得全面成功時,面對掌聲,宋俊沒有沾沾自喜。他又花費了1年半時間,發明了多項支撐新工藝穩定運行的專利設備及相關維護技術,實現了廢棄物全部消納的量產目標。
在他看來,自己收獲的不僅是“以廢治廢、化廢為寶”的神奇,更是一段難忘的精神歷練。“走在漫長的創新之路上,是有些寂寞,但不孤獨。”
以他名字命名的“宋俊創新工作室”,就設在寶鋼硅鋼部寬大的廠房內。接受記者採訪時,一位青工如此感慨:“這裡與其說是工作室,不如說是年輕人撞擊思想火花的沙龍。技藝在這裡傳承,智慧在這裡涌動。”(記者 錢培堅)
(責編:閆妍、秦華) |
相關專題 |
· 熱點專題 |
全總要聞
- 全國已建工會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7.8萬個
-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推…
- 把保障職工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 積極做好防汛救災…
- 《中國工運事業和工會工作“十四五”發展規劃》單行…
- 全總緊急撥款200萬元慰問河南受災職工
- 凝聚起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磅礡力量 譜寫…
- 2021年全國勞模療休養活動啟動
- 中國工運事業和工會工作“十四五”發展規劃
- 推動“十四五”時期工會工作高質量發展
- 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為黨的工運事業矢志奮斗
全總發布會
- 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新時期工人黨員代表與中外記者見…
- 2021年“五一”新聞發布會
- “中國海員工會成立100周年”主題新聞發布會
- 國新辦就“崗位成才、奮斗圓夢”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
- 全總第三季度新聞發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