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熱點專題>>中國夢·大國工匠篇>>身邊的大國工匠

他只是寶鋼的一名80后工人,但申請立項的“以廢治廢”項目竟然集聚了11項技術專利。談及漫長的創新之路,他這樣說——

身邊的大國工匠:“有些寂寞,但不孤獨”

2016年06月29日14:10  來源:工人日報

 【字號 打印 留言 論壇 網摘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在寶鋼廠區內,裝有一套廢酸處理進口設備的廠房邊上,拼接著一座面積150平方米、高度達18米的新廠房。推開大門,隻見一個巨大的綠色罐體連接著粗細不一的管道,一點都聞不到工業廢液的刺鼻味。

“這裡是宋俊的‘煉金房’。吃進去的是廢氧化皮、廢鹽酸、廢氨水等工業廢棄物,吐出的是市場緊俏的高端軟磁材料。”寶鋼工會經濟部部長呂艷斌向《工人日報》記者介紹“煉金術”的神奇。

憑借集聚11項技術專利的“從軋鋼三廢中提取高端磁性材料技術”項目,寶鋼80后一線操作工宋俊成為“上海市十大工人發明家”之一,上海最年輕的高級技師。他的創新項目,獲得了2014年度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今年又被推薦申報國家科技進步獎。

廢棄物放對了地方就是寶貝

寶鋼的主要產品是板材,而在鋼鐵生產流程中,47%的污染物排放來自板材生產。每年用於環境治理投入的成本,高達30億元,“這是個沉重的負擔。”宋俊告訴記者。

廢氧化皮、廢鹽酸、廢氨水,是板材生產中最常見的3種廢棄物。對於這些廢棄物,主要採用填埋、中和、分選等方法處置。雖然花費不多,但對周邊土壤、水質會造成污染。

面對這些天天見到的廢棄物,宋俊時時陷入思考:這真的只是廢棄物嗎?氧化皮中的鐵、廢鹽酸中的氯化鐵、氨水中的氨氮,都是有價值的資源。所謂廢棄物,如果放對了地方就是寶貝。

2009年,剛滿10年工齡的宋俊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思路,以3種廢棄物為原料,生產α體氧化鐵紅。α體氧化鐵紅是一種高端軟磁材料,市場價值很高,在高端電子工業的各個領域都有應用。

初步嘗試,宋俊收獲的是一堆新垃圾——“氧化鐵渣”。這讓他體會到了創新的艱難。

“軋鋼廢料成分復雜,雜質含量高。如果沒有相應的除雜提純技術作為支撐,后續的處置就無從談起。”從失敗的經驗中,宋俊鎖定了第一個攻關點。“搞過材料的人都知道,分析新材料的成分不難,難的是精確掌握材料的配方,這需要鐵棒磨針的細致以及耐力。”

經歷了以“年”為時間單位的探索之后,宋俊發明了由4項發明專利、3項企業技術秘密組成的高效率除雜技術,綜合除雜效率達到99.5%以上。

好不容易翻過“提純山峰”,迎面而來的是“冶金山峰”。如何把猶如粗鹽般的原料,碾磨成細膩的“精鹽”,這已涉及粉末冶金技術,宋俊從未接觸過。

既然不懂,那就求教。他通過工會搭建的平台,與寶鋼第一代工人發明家孔利明等前輩簽訂了“師徒合同”,到寶鋼研究院等院校拜師求學,完善知識結構,尋找突破方向……

他成功了。

在近日舉行的申報國家科技二等獎專家答辯會上,面對眾多教授、院士,宋俊毫不怯場:“從最終體現項目水平的產品性能來看,利用本技術,從軋鋼廢料中提取的磁性材料,其性能超過韓國浦項、台灣中鋼水平,與日本新日鐵產品相當,已替代進口同類產品。近3年來,減排的廢棄物總量超過20萬噸,創造效益2.44億元……”

工人的出息就在自己的崗位上

1999年,19歲的宋俊從寶鋼中專畢業,來到冷軋機組旁。

當工人的前10年,宋俊不顯山不露水,看上去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酸洗崗位操作員。然而,他在回顧自己的成長過程時,對這段歲月念念不忘——正是這10年在崗位上的“打磨”“沉澱”,奠定了他厚積薄發的基礎。

2008年,針對高牌號硅鋼的需求量日益旺盛的市場,企業決定對宋俊所在的寶鋼三期酸連軋機組進行升級換代,並力邀宋俊加入攻關小組。雖然當時宋俊只是一名高級工,但同事們了解這個勤勉的青工有著扎實的操作技術。

宋俊憑借豐富的現場操作經驗,與院校科研人員、現場技術人員通力協作,從一個個部件改造、一種種試劑調配入手,接連攻克了酸洗通板、抗反彎焊接、高速軋制等生產難題,形成了一系列專有裝備技術,掌握了高牌號硅鋼的酸連軋關鍵工藝。

由此,寶鋼硅鋼的生產效率較傳統方式提升5倍以上,所生產的高牌號硅鋼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高牌號硅鋼酸洗液脫硅工藝優化”是宋俊獨立完成的第一項創新成果。分廠領導驚喜之余,提醒他盡快申報技術秘密。宋俊眼前一亮:“從專注於實際操作,到科研理論與實踐的復合,我看到了適合於自身條件的崗位創新之路。”

此后,短短8年中,宋俊擁有了授權專利108件,認定企業技術秘密121件,形成先進操作法1項。

“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工人的出息就在自己的崗位上。“宋俊如此感慨。

撞擊思想火花

2015年,宋俊榮膺“上海十大工人發明家”稱號。“我很喜歡這一稱號。”宋俊坦言,“把‘工人’與‘發明家’連成一體,唯有一顆追求卓越永無止境的‘匠心’。”

談到 “匠心”,宋俊有著切身的理解,那就是“耐得住寂寞,頂得住質疑,經得起挫折,也受得起掌聲”。

當宋俊申請“以廢治廢”項目立項時,質疑聲並不少:“國內外都沒有類似先例,全套工藝都要自主創新,一個工人,還那麼年輕,能行嗎?”

宋俊的回應,是6年的心血。

當項目取得全面成功時,面對掌聲,宋俊沒有沾沾自喜。他又花費了1年半時間,發明了多項支撐新工藝穩定運行的專利設備及相關維護技術,實現了廢棄物全部消納的量產目標。

在他看來,自己收獲的不僅是“以廢治廢、化廢為寶”的神奇,更是一段難忘的精神歷練。“走在漫長的創新之路上,是有些寂寞,但不孤獨。”

以他名字命名的“宋俊創新工作室”,就設在寶鋼硅鋼部寬大的廠房內。接受記者採訪時,一位青工如此感慨:“這裡與其說是工作室,不如說是年輕人撞擊思想火花的沙龍。技藝在這裡傳承,智慧在這裡涌動。”(記者 錢培堅)

(責編:閆妍、秦華)
相關專題
· 熱點專題
新聞檢索:    

全總要聞

全總發布會

勞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