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熱點專題>>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多方評論

大國工匠的“解放”樣本

2016年07月12日09:04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打印 留言 論壇 網摘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當看到有人在使用、玩味、贊賞他用一生的執著、智慧、情感精雕細琢的作品時,他的內心一定是充實和幸福的。方向遠無疑就是這樣一個充實和幸福的人。

方向遠,一汽解放公司在解放牌卡車之外的另一個品牌:汽車模具的“國醫聖手”,專治各種“疑難雜症”的技術大師。今年是新中國第一輛汽車——解放牌卡車“誕辰”60周年,巧的是,老方今年也是60歲。

40萬字的《汽車模具維修與調試》,45萬字的《汽車模具維修技術調試典型實例》,50萬字的《汽車模具職業技能鑒定題庫》,這些堪稱汽車模具實踐教材的著作均出自這個看上去像鄰家大哥一樣親切的技術工人之手。“我就是汽車工匠,為了當好這個工匠,我學習了一輩子,總結了一輩子。”他說。

1974年參加工作的方向遠被安排在模具調整崗位。雖然依靠初步掌握的技術,能夠適應崗位需求,可方向遠覺得不夠。他在左衣袋中裝一本書,右衣袋中裝一個本,隻要有空閑時間,立即拿出書來,邊學邊記。他參加各種理論學習和技術培訓班,工廠夜校、技工學校、綜合大學,能去的他都去了。當他學遍了模具領域的知識之后,他又在實踐中發現,光懂模具隻能當“外科醫生”,還應該懂沖壓工藝、焊接技術、機械制造……那樣才能當“內科醫生”,找到問題的准確症結。於是,他又開始學習模具的關聯專業。勤奮的學習讓方向遠身懷“絕技”,經過他的“望聞問切”,工裝設備常常“起死回生”,他也被譽為模具維修的“國醫聖手”。

1987年,解放卡車第一次升級換代,怎麼讓“解放”二字鑲嵌在車身上卻成了難題。車標“解放”兩字原來是塑料件,鉚接在發動機外板上,不美觀,不耐用,成本還高,廠裡決定採用沖壓技術刻制模具。由於技術出色,工廠選擇了方向遠。“老解放卡車的‘解放’是蘇聯專家完成的,沒有經驗可循。”方向遠說。為了完成任務,方向遠沒日沒夜地用銼刀、扁鏟一點點打磨。當最終看到自己一刀刀刻出來的“解放”二字被一次成型壓在發動機罩外板上時,他再也控制不住眼中的淚水。

“細致和專注是我取得一些成績的根本原因。”方向遠告訴記者,“這種細致和專注,來源於我的師傅。”陳連福,方向遠在參加工作后遇到的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師之一,參與了第一代解放卡車的研制和生產。方向遠這樣描繪他的老師:在模具調整過程中,細致入微,絕不允許有任何失誤發生。有一年春節前,為了完成模具調整,陳連福領著方向遠等幾個人天天加班加點地干。“要把凸模拋光得像鏡面一樣!”陳連福這樣要求他們。沒做好,他們就一遍遍重來。

“您繼承了陳連福的精神和技術並發揚光大,那您的‘衣缽’有人繼承嗎?”面對記者的提問,方向遠說:“當然有啊!”多年來,方向遠已經帶了上百名徒弟。

馮斌,一汽解放公司的一名模具鉗工,參加工作后不久,就在1999年參加了成人高考。在相繼獲得了大專學歷和本科學歷后,他利用工余時間又自學了關於模具制造技術的所有理論知識。2014年,馮斌針對手工沖壓生產線取件困難、易發生危險事故的問題,提出了“手工沖壓生產線模具自動化改造項目”,通過在模具中安裝回程挂鉤及翻轉支架實現制件在沖壓后自動翻出模具的目的,從而降低勞動強度,避免發生事故。該項目獲得了當年一汽集團公司科技立項,這是集團公司第一次在工人中進行科技立項。

一汽解放公司黨委工作部佟偉告訴記者,正是在陳連福、方向遠、馮斌等為代表的技術工人的努力下,從1956年到2016年的60年間,解放卡車實現了六次升級換代。如今,一汽自主研發的解放第六代卡車J6,共取得創新技術300多項,申報國家專利197項,實現了“保養周期、動力性、節油性、可靠性、安全性、舒適性”等六個方面性能的“領航追求”,使我國卡車制造能力達到世界級水平。今年前五個月累計銷量8.5萬輛,其中重型車銷量6.1萬輛,連續5個月保持市場份額第一。

一代又一代承載著經濟發展希望的解放卡車不停地在路上奔跑,那些“烙”在汽車上的中國匠人精神也許是我們前進道路上最好的陪伴。 (記者 鮑盛華)

(責編:閆妍、秦華)
相關專題
· 熱點專題
新聞檢索:    

全總要聞

全總發布會

勞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