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國家科技最高領獎台的鐵路工人郭晉龍,仍在潛心研發——
身邊的大國工匠:“0.4秒之爭”背后的初心
2016年09月09日09:11 來源:工人日報
【字號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論壇 | 網摘 | 手機點評 | 糾錯 |
不足40平方米的工作室,東牆倚靠著一組4米多長的工作台,擺放了各式各樣的集成電路板。與工作台連接處,南北兩排各有3台電腦,6名工作人員正在電腦屏幕前做模擬實驗。
工作室中間一張細長的辦公桌上,鋪滿了令人眼花繚亂的各類電路圖紙。手扶老花鏡,弓著腰,時而看屏幕、時而提筆記錄,呼和浩特鐵路局焊軌段電工郭晉龍,從最初的“學徒工”到如今的科研團隊核心,已經在這裡整整工作了35年。
2011年1月,郭晉龍憑借“鋼軌焊縫雙頻正火設備及工藝”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成為中國鐵路工人登上國家科技最高領獎台的第一人。
“0.4秒之爭”
“一個焊頭,可是關系著上千條人命啊,不僅要通過落錘實驗,還要經得起列車和時間的檢驗。”郭晉龍在接受《工人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鐵路運輸的密度越來越高,列車速度越來越快,鋼軌上的每一點瑕疵對旅客列車的安全來說都是致命的。
而他研發的“鋼軌焊縫雙頻正火設備及工藝”,使鋼軌焊接的質量有了顯著提高。如今,這一成果已被推廣運用於路內外23條鋼軌焊接生產線。
在呼和浩特鐵路局焊軌段,提起郭晉龍,很多人都能說出他的研發小故事。特別是“0.4秒之爭”。
那是在研發鋼軌淬火生產線失速報警裝置時,郭晉龍和工友的一次分歧。
鋼軌焊接時的走行速度為每分鐘1米,如果失速,將會過度加熱,失速8秒,鋼軌就會被燒化報廢。郭晉龍和工友經過不斷攻關,研發出鋼軌淬火生產線失速報警裝置,失速0.5秒報警。
在這令人欣喜的時刻,分歧產生了——有的工友認為,相比於過去的無法檢測,失速0.5秒報警已經是相當大的進步,而且技術上很難更精准了。而郭晉龍卻近乎苛刻地提出:“必須做到失速0.1秒就報警。”
為了尋找解決方法,郭晉龍整天守在淬火生產線旁,仔細觀察鋼軌淬火過程的每一個細節。“如何改變報警器感應時間?如何提高報警器的靈敏度?”郭晉龍跑遍了呼和浩特的電子市場,找來不同型號的傳感器逐一“上線”測試,詳細記錄、對比每一款傳感器對採集數據的反應時間,從十幾種不同型號的傳感器中選出了靈敏度最高的“寶貝疙瘩”。后來,他又給電路板做“手術”,改變電容容量,縮短電容充電時間……
反反復復研討、改進,這0.4秒靈敏度的提升,郭晉龍和工友付出了幾何倍數的努力。他們,成功了。
“搞研究就要精益求精!”這是郭晉龍的30多年不變的工作態度,這是他的初心。
憑著不服輸、刻苦鑽研的勁頭,郭晉龍幾乎成了“應急搶險專家”,他應邀為全國鐵路11個焊軌單位排除急難故障,挽回因換軌、淬火設備故障停產造成的經濟損失200余萬元。他研發的“焊軌基地焊接生產線鋼軌輸送連鎖控制系統”等多項技術成果,被國內10余家企業30多條生產線採用。
“土專家”戰勝“洋教授”
1992年5月,一個叫漢斯的瑞士專家來到呼和浩特鐵路局焊軌段,調試新引進的瑞士產GAAS80/580型鋼軌焊接機。漢斯來到焊軌車間時,新型焊接設備已被安裝在整裝一新的焊接生產線上。
進入調試階段,微機控制自動焊接試驗時,焊機卻停止了工作。3天過去了,不管漢斯怎樣努力,焊機就是不動。
一直默默守在現場的郭晉龍,判斷故障是由於焊機內部計算機與可編程序控制器的連接點未接通所致。
隨后出現的場景,讓在場的工友們多年難以忘卻並津津樂道——當年僅35歲的郭晉龍走出焊機微機控制室,微機控制自動焊接焊機正常運轉起來。
“土專家”戰勝了“洋教授”,工友們感慨。
“在電氣自動化控制領域,西方國家走在前頭,面對一些設備的疑難雜症,我們隻能自掏腰包求‘洋師傅’維修。昂貴的材料費、修理費,是一筆很大的開銷,我就不信‘土專家’勝不了 ‘洋教授’。”郭晉龍說。
正是憑借這股“不服輸”的勁兒,郭晉龍潛心鑽研電子技術30多年,成為全國鐵路系統知名的焊軌技術專家。他自學成才的先進事跡,2007年編入全國中小學生美德教育讀本《當代中國著名人物美德故事叢書》。
“不簡單”的自學成才
說起郭晉龍的自學成才,熟悉的人都說“不簡單”。郭晉龍的老同事、老工友記得,十幾年前他剛當上電工時連一張簡單的電路圖都看不懂。
隻有初中學歷的郭晉龍毫不氣餒,為了學習電路知識,報了電工學習班,第一期沒學懂,第二期、第三期又去重學。孩子的家長會,他隻參加過一次。甚至,他將每月僅有的70多元工資全部用來買設備、書籍,讓兒女的學費都成了問題。
為了買設備,郭晉龍背著家裡向別人借錢,隻身跑到北京買回一台中華牌學習機。“3年不吃不喝才能買得起”的寶貝,被他天天拆了裝、裝了拆,直到不能再用。
為了提升實操水平,郭晉龍給街坊鄰裡當起了“義務電器醫生”,給這家修電視,為那家修冰箱。
2005年,郭晉龍一門心思研發鋼軌焊縫雙頻正火設備及工藝,經常通宵加班。妻子放心不下,和他有了一個約定,“每天必須給家裡打個電話”。可有一天,他卻“違約”了。那時手頭的試驗正到了關鍵環節,郭晉龍全部精力都集中在這上面,就把這個約定忘了。當他完成一組數據記錄抬起頭時,發現妻子不知何時來到了車間門口……
郭晉龍說,榮譽來之不易,但他“更在意研究”。“我准備把這些移出去。”採訪結束時,郭晉龍指著擺滿個人獎狀的櫃子告訴記者,“然后再增加一組工作台,專門用來研究第三代鋼軌正火設備及工藝,還有施工現場專用移動式正火設備。”(記者 李玉波 通訊員 李鋒杰 何皓鐸)
(責編:閆妍、秦華) |
相關專題 |
· 熱點專題 |
全總要聞
- 全國已建工會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7.8萬個
-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推…
- 把保障職工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 積極做好防汛救災…
- 《中國工運事業和工會工作“十四五”發展規劃》單行…
- 全總緊急撥款200萬元慰問河南受災職工
- 凝聚起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磅礡力量 譜寫…
- 2021年全國勞模療休養活動啟動
- 中國工運事業和工會工作“十四五”發展規劃
- 推動“十四五”時期工會工作高質量發展
- 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為黨的工運事業矢志奮斗
全總發布會
- 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新時期工人黨員代表與中外記者見…
- 2021年“五一”新聞發布會
- “中國海員工會成立100周年”主題新聞發布會
- 國新辦就“崗位成才、奮斗圓夢”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
- 全總第三季度新聞發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