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七米出頭的馮鴻昌,讓幾十層樓高的橋吊、龍門吊“服服帖帖”——
身邊的大國工匠:手到“病”除的廈門港“醫生”
2016年11月14日09:23 來源:工人日報
【字號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論壇 | 網摘 | 手機點評 | 糾錯 |
“1、2、4、5號設備是最早的一批設備,我來的時候就有了。”沿著廈門港海天碼頭走過去,馮鴻昌指著停靠在碼頭邊為集裝箱班輪裝載貨櫃的橋吊,如數家珍。
1.7米出頭的身高,戴著眼鏡,馮鴻昌站在幾十層樓高的橋吊、龍門吊前,顯得有些斯文甚至渺小。但維修起這些龐然大物時,他可是技術“大拿”。這位手到“病”除的廈門港“醫生”,讓橋吊、龍門吊“服服帖帖”。
22歲的“技術狀元”
“維修沒有獨門絕技,隻有熟能生巧。”說起成為碼頭“明星”的“秘訣”,馮鴻昌如是說。
1997年3月,馮鴻昌和10多位同學一起,從廈門機械技工學校南靖教學點來到海天碼頭實習。學汽車維修的馮鴻昌,此前從沒接觸過橋吊,跟著老師傅爬上70米高的橋吊例行檢修時,他頭皮發麻,雙腿打戰。
好不容易克服了“恐高”,馮鴻昌很快感受到了技術的重要性——他花半個小時才能找出發動機水管漏水問題,師傅2分鐘就解決了。
“干好這一行,隻有多學習、多鑽研。掌握了技術,一定會有立足之地。”老師傅點醒了馮鴻昌,從此,周檢、月檢、季度檢、例行檢修時,身為學徒工的馮鴻昌白天跟著老師傅學,晚上抱著書本啃。每次完成維修任務時,他都會將故障判斷、維修要領、處理方法記在本子上,反復琢磨。
兩年后,馮鴻昌學會了橋吊和龍門吊的日常維修和保養。
后來,公司從國外引進了許多新設備。翻閱設備技術資料時,馮鴻昌傻眼了——材料多為英文版。
馮鴻昌一咬牙,拿出半個月的工資買了“文曲星”,對著圖紙一字一句標注翻譯。半年后,他整理出了一份完整的設備維修中文資料,將各種技術參數、公差配合標注得清清楚楚。
公司讓他主持大修一台美國產的卡特彼勒柴油機。兩噸重的柴油機,幾百個零件,沒有獨自大修經驗的馮鴻昌有點茫然。為不損壞零部件,他查閱資料,設計出了幾種不同規格的專用工具。調試、檢測、再調試、再檢測,僅一周時間,大修后的柴油機“復活”了。
為彌補電氣知識的不足,馮鴻昌拿出半年的工資自費報名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學習班,每晚騎一小時的自行車去上課。
很快,馮鴻昌成了掌握英語、計算機操作、機械制圖和CAD操作等方面的碼頭“全才”。2001年,馮鴻昌參加了廈門市第7屆職工技術競賽,以總分第一摘得“技術狀元”的桂冠。
那一年,他22歲。
技術創新“小能手”
榮獲“技術狀元”后,馮鴻昌更加珍惜公司提供給他的 “大舞台”,鑽研技術革新。
在碼頭維修了19年,眼看著橋吊從4台增至22台,龍門吊從8台添到52台,馮鴻昌對這些大型設備的熟悉程度,如同老友。
2003年底,海天碼頭有2台用於冷藏箱堆場作業的軌道式龍門吊,由於設計等方面原因,作業中,讓吊具更加精准著箱的固定導板時常因搖晃偏移而撞擊冷藏箱頂部。“冷藏箱頂上就2厘米厚的鋁板,這種情況下像雞蛋殼一樣脆,一碰就壞。”
而冷凍箱所載貨物大多是高價值產品,客戶對其冷凍產品的交貨周期、貨品質量要求高,一旦造成箱損甚至貨損,不僅給碼頭生產效率帶來影響,也給客戶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
怎樣解決這個難題?在師傅的指導下,馮鴻昌從改造吊具導板下手,根據作業時所承受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設計一套合理的伸縮式活動導板。他將導板分成了三段,包括固定部分、過渡部分和伸縮部分,其中在伸縮部分加上彈簧,“彈簧有10公分左右的彈性,這樣撞到箱子的話,彈簧能起到緩沖作用。”
自從他改良伸縮式活動導板的龍門吊后,再沒發生過冷凍箱損和貨損的事故,司機們連連稱贊:“有了伸縮式活動導板,吊具在著床時,由於伸縮導板的緩沖作用,吊具就不會產生大幅度的晃動,生產作業效率也同步提高。”
馮鴻昌師徒把此項技術寫成論文,在全國性刊物上發表。“那還是全國首創的技術。”時至今日,說起此事,馮鴻昌臉上都會露出朴實的笑容。
這些年,類似這樣小發明、小創造的技術革新項目,馮鴻昌參與、組織了400多項,為企業節省維修費用近500萬元。同時,他還先后完成價值6000萬元的8台龍門吊的監造、4台上世紀70年代日本制造的二手龍門吊的技術改造。
言傳身教的年輕“師傅”
2012年8月,海天集裝箱有限公司成立了以馮鴻昌名字命名的工作室。
“馮鴻昌工作室”中,33名職工分為橋吊、龍門吊、流機、海潤組、搶修5個專業小組,共同組成了一支高技能人才隊伍。在這裡,馮鴻昌言傳身教,和工人們定期進行技術交流,攻關技術難題,開展技能競賽,並組織新員工培訓。
傳統的龍門吊利用燃油發電機組發電進行集裝箱作業,“吊一個箱子要近8元錢”,還存在作業噪音大、耗能高的問題。為此,馮鴻昌和小組成員開始進行龍門吊“油改電”節能項目,通過鋪入電纜、引入市電,給整機提供電能。改造后,吊一個箱子隻需要2.7元。項目投入使用的第一年,就節約能源2278噸標煤,節能燃油成本1708萬元。
如今,1979年出生的馮鴻昌,已經陸續帶出了10余個徒弟。
在他看來,港口的工作平淡而普通。隻要用心、肯干、勤於學習,總有用武之地,而他自己也不過是專注於維修,並試圖把這一項工作做到最好。“我會的技術,其實我身邊的同事都會。所謂‘匠’心,我認為更多是在生產實踐中專注專一的品質。”他說。(記者 肖玉保 李丹青)
(責編:閆妍、秦華) |
相關專題 |
· 熱點專題 |
全總要聞
- 全國已建工會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7.8萬個
-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推…
- 把保障職工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 積極做好防汛救災…
- 《中國工運事業和工會工作“十四五”發展規劃》單行…
- 全總緊急撥款200萬元慰問河南受災職工
- 凝聚起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磅礡力量 譜寫…
- 2021年全國勞模療休養活動啟動
- 中國工運事業和工會工作“十四五”發展規劃
- 推動“十四五”時期工會工作高質量發展
- 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為黨的工運事業矢志奮斗
全總發布會
- 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新時期工人黨員代表與中外記者見…
- 2021年“五一”新聞發布會
- “中國海員工會成立100周年”主題新聞發布會
- 國新辦就“崗位成才、奮斗圓夢”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
- 全總第三季度新聞發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