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欠工资的仲裁时效何时开始算?
2014年10月12日12:47 来源:劳动报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E-mail推荐: |
□案情简介
潘某于2009年2月进入上海某公司工作,工作岗位是财务,双方签订了一份为期三年的劳动合同,约定月工资为10000元。自2009年开始工作起,公司在向潘某发放工资时扣除2500元所谓“房贴”作为长效激励机制,并解释说待潘某连续工作满3年后一次性支付给潘某。2011年9月,潘某由于出国原因需要辞职,提前一个月向公司提交了辞职报告,公司批准了潘某的辞职报告。然而在结算工资时双方发生了争议,潘某认为公司应该把每月克扣的2500元工资返还给自己,而公司则认为这些钱需要等潘某连续工作满3年之后才能发放。与公司协商无果之后,潘某于2011年9月申请劳动争议仲裁,要求公司返还其“房贴”每月2500元,共77500元。公司辩称,潘某的请求一方面已过诉讼时效,另一方面“房贴”不是工资,而是激励资金,要等潘某连续工作满3年才能一次性支付。
□裁判结果
仲裁委认为:被申请人所谓的“房贴”本质上就是拖欠的工资,因此其仲裁时效应当按照劳动报酬算,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7条的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本案中属于“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因此仲裁时效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计算,为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1年,也就是潘某离职之日起1年。因此,公司主张仲裁时效已过并不成立。最终仲裁裁决公司返还拖欠潘某的工资共计77500元。
![]() |
(责编:曾伟、刘洁妍) |
全总要闻
- “一封女工来信”引出一件委员提案
-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亟待落实
- “我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期待”
- 让女职工“想生、敢生、能生”
- 一线代表:建立技术津贴制度,让技高者多得
- 一场一线劳模和职工代表的“两会夜话”
-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颁布实施以来 工会维护…
- 新时代更要发挥好职工主力军作用
- 李玉赋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总工会界别联组会议
- 工会界委员聚焦新业态劳动权益保障问题
全总发布会
- 全总2018年全国“两会”新闻发布会
- 全国总工会2018年第一季度新闻发布会
- 2018年工会“两节”送温暖新闻发布会实录
- 全国总工会2017年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
- 民生专题新闻发布会
- 全国总工会2017年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
- “五一”新闻发布会
- 全国总工会2017年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