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勞模風採

短短4年,裝調工鹿新弟制定了兩種發動機調試工藝標准

身邊的大國工匠:把柴油發動機當孩子

2017年02月03日09:12  來源:《工人日報》

 【字號 打印 留言 論壇 網摘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鹿新弟在檢查柴油機曲軸。

在同行業首創機械、電控兩種柴油發動機調試工藝標准﹔實現技術革新506項,創造經濟效益上億元﹔創造出“鹿新弟氣壓試驗法”等11種操作方法﹔帶領“鹿新弟技能大師工作室”等3個工作室完成技術革新600余項……這是道依茨一汽(大連)柴油機有限公司發動機裝調工鹿新弟的“成績單”。

49歲的鹿新弟是高級技師、全國勞動模范,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去年12月8日,他獲得了中華技能大獎。

制定兩種調試工藝標准

柴油發動機是許多大型機械的“心臟”,其馬力、功耗、排放等能否達到設計性能標准,調試是關鍵。鹿新弟的工作,就是調試柴油發動機。

2005年,柴油發動機市場需求大增,企業盡管有調試台架20個、工人兩班倒,也滿足不了需求。鹿新弟琢磨:調試發動機基本憑經驗,裝調工技術水平不一,調試速度、調試質量也不一樣,能否制定一個標准,讓大家按一個標准工作?隻要能做成,速度、質量都能得到保証。

不過,這個想法在當時卻沒幾個人支持。很多人質疑:“發動機裝配因為工人技術水平、手法不一,每台發動機都會有細微的差別,所以才需要調試。對這樣的工作怎麼制定標准?”

更有人說:“要是能制定統一的調試標准,德國人早就定了,還能等你?”道依茨一汽(大連)柴油機有限公司是和德國企業合資的,柴油發動機技術是德國的。

質疑聲中,鹿新弟沒有退縮。此后的3年中,他記錄了1萬多台柴油發動機的各種數據。

調試柴油發動機的兩個工作室,一個在外,通過電腦看發動機的各種參數﹔一個在內,裝調工要進到調試間根據電腦顯示的發動機運轉參數進行調試。調試間發動機隆隆作響,高達100分貝。為了找出規律性,鹿新弟長時間在調試間工作,久而久之,聽力受到很大影響。

鹿新弟用3年時間完成了《道依茨柴油機標准化試驗方法和標准》,將機械柴油發動機調試規范為15個標准步驟﹔又用1年時間完成了《道依茨電控柴油機試驗方法》,將電控柴油發動機調試規范為18個標准步驟。他攻克了柴油機性能調試沒有統一標准的世界性技術難題,成功實現了柴油機質量“零缺陷”目標。

這兩項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分別榮獲“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二等獎、“遼寧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2009年,這兩項成果開始應用,機械柴油發動機每台調試節省22分鐘,電控柴油發動機節省25分鐘,僅每年節約電費、油料費就達680萬元。

像對待孩子一樣對待柴油機

1987年,鹿新弟以全年級第一的成績從大連柴油機技工學校鉗工專業畢業,分配到當時的大連柴油機廠開發科試驗室。

開發科試驗室接觸的柴油機都是新產品,鹿新弟一時不能獨立工作。為了盡快掌握調試技術,下班后,別人回家了,他留在車間練習,把各種型號的柴油機拆了裝、裝了拆,全面熟悉柴油機的內部結構、各種部件性能。

鹿新弟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5年打基礎。5年內,不斷有新產品出現,隻要來了新產品,鹿新弟總是成為第一個熟悉新產品結構的裝調工。

“發動機是有生命的,得像對待孩子一樣對待它們。”鹿新弟帶著感情工作,認真、細致,不忽視每一個細節。

鹿新弟善於總結,對機械柴油機自創了一套“看、聽、摸、聞、問”快速排除故障的五步維修法。針對電控柴油機,在“五步法”中加入“測量”環節,變成“六步法”。這些年來,他總結出並在調試車間推廣的操作法就有11項。

鹿新弟搞調試時還有一習慣,隻要發現疑難問題及研究出解決辦法他就記下來,20多年記了40多本。

三個創新工作室

道依茨一汽(大連)柴油機有限公司有3個以鹿新弟名字命名的創新工作室,3個工作室有3名工程師,7名能工巧匠。

“過去搞革新都是單打獨斗,現在可以匯集更多人的智慧和力量,作出更大的貢獻。”鹿新弟說。

2015年,有幾家用戶反映柴油發動機啟動困難。鹿新弟跑了幾家公交公司,拉回一台有問題的發動機,組織工作室的工程師、能工巧匠一起研究。

根據經驗,發動機啟動主要看油路是否通暢,不通暢啟動就不容易。為了觀察油路是否存在問題,他們做了兩根透明管,一根進油,一根出油。通過透明管觀察發現,進油管有柴油,但出油管柴油不多,油路沒有形成自主循環。根據經驗,他們把一台電動輸油泵接到進油管路上,通過電動輸油泵的壓力,將帶氣的油頂出來,解決了啟動慢的問題。

經過3個月可靠性試驗,証明在柴油發動機上安裝電動輸油泵安全可靠。2015年6月,電動輸油泵裝置投入使用,公司因此又增加一筆收入。

從2012年到現在,鹿新弟帶領著他的3個工作室,完成技術創新成果600多項。

鹿新弟還依托“鹿新弟技能大師工作室”這個平台,開展了“3+1”(理論授課、現場實踐、換崗輪訓和周末講壇)培訓模式,通過“名師帶徒”等活動帶動員工成長成才,先后培訓員工3000多課時,為公司培養出80名高技能人才。(顧威)

(責編:閆妍、秦華)
相關專題
· 熱點專題
新聞檢索:    

全總要聞

全總發布會

勞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