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勞模風採

沒有雙手的創新能手

嚴聖禾 俞海萍

2017年04月30日10:11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打印 留言 論壇 網摘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初見李曉光,你肯定會覺得他“不正常”。面部嚴重變形,皮膚顏色不一,兩隻胳膊光禿禿地伸在袖口外,隻剩下兩根短粗的大拇指。但隻要和他交談一會兒,或是看到他的工作狀態,你會發現他就是一個“正常人”。不僅正常,作為廣東省深圳市的一名企業員工,李曉光10多年來,用他那沒有手指的“雙手”提交專利申請600多項,其中200多項獲得多個國家授權,是名副其實的創新能手。

  重生路:活下去、站起來,回報社會

  1996年8月,在深圳大學讀軟件工程的李曉光正是意氣風發的年紀,一起意外的煤氣爆炸事故卻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父母雙亡,自己全身大面積燒傷,手指被截,右腿也落下殘疾。巨大的痛苦和深深的絕望蔓延開來。

  15次手術,家裡的積蓄早就用完。“我這一路總是在最絕望的時候遇到貴人。”李曉光接受採訪時說,“是他們支撐我一次次渡過難關。”在深圳和杭州兩地治療時,李曉光的遭遇被當地媒體報道后,熱心市民紛紛伸出援助之手。

  整形手術結束后,李曉光面臨的下一個挑戰是下床走路。由於腿部血管因燒傷變形導致血流不暢,隻要腳一下垂、沾地,李曉光就感到萬箭穿心般疼痛。護工給他看小學生們寄來的信,信裡那些溫暖的話給了他無盡的動力。想到不顧一切救自己的姐姐、無私相助的陌生人、給他寫信鼓勁兒的孩子們,也想到剛剛打開的生活,和還未實現的夢想,李曉光下定決心:活下去、站起來,回報社會!

  座右銘:自立自強,辦法總比困難多

  既然選擇活下去,就要好好活,而且是靠自己的“雙手”活下去,活得精彩。李曉光給自己提了兩點要求:不要坐輪椅,生活自理不靠保姆。5秒,30秒,1分鐘,李曉光終於能夠站立並行走了。當李曉光第一次靠自己獨立走到院子裡,重新看到陽光、花草時,一種重生的激動與幸福激蕩開來,他看到整棟樓的醫生和病友都在窗口為他鼓掌。

  1998年,李曉光出院回到重慶老家。簡單的起居對他來說卻變得格外艱難,然而李曉光卻把生活日常變成了自己最初的創新“試驗田”:他把自己的襯衫改成粘扣式的,這樣用那雙沒有手指的“雙手”也可以自如穿脫。他還自制了一種“穿襪神器”,把PVC水管鋸開變成可伸縮的套管,把襪子套在管上,把腳伸到管內,用另一隻腳的腳趾把管子拉出來,便能獨立穿上襪子。“我要跟正常人一樣,靠自己生活。”李曉光說,“辦法總比困難多,這句話是真理。”

  李曉光不願總是依靠姐姐的救濟生活。這時,父親生前的好友贈送給他一台電腦,鼓勵他為自己的公司編寫一些程序。這台電腦讓李曉光成為軟件工程師的夢想重新變得真實起來。憑借大學時扎實的基礎,他的軟件工作室越做越大,從自家的客廳搬到了對面的寫字樓,最鼎盛時聘用了幾十名員工。

  大時代:政府支持、企業鼓勵搞創新

  2003年初,由於行業整體不景氣,李曉光在重慶的軟件公司關門了。在朋友的鼓勵下,他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向深圳的富士康公司投了求職信。沒想到公司領導竟親自面試並當場錄用了他。李曉光發現,自己成為軟件工程師的夢想,搭上了時代鼓勵創新的快車,政府出政策、拿資金支持企業創新,企業也為鼓勵員工搞創新提供很多便利,濃厚的創新氛圍浸潤著李曉光,“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成為創新能手,光榮地站在集團表彰大會的台上”。

  然而,隻做過軟件開發的李曉光想在產品制造領域搞創新並不容易。和李曉光同期進公司的李兵是團隊的核心成員,他很佩服這位外表“不太正常”的領導。李兵記得,一次為了解決某電子產品操作不夠簡潔方便的痛點,李曉光每天都要坐在電腦前研究到深夜。由於植皮后的皮膚沒有汗腺和毛孔,身體經常會過敏、瘙痒,右腿膝蓋的潰瘍面不時滲出血清。有時坐得太久,皮膚上的血清與褲子粘成一塊,隻有用水將皮膚淋濕后才能把褲子脫下來。李曉光並沒有覺得痛,反倒發現隻要專注於研發就可以忘記身體的疼痛。最終團隊設計出層級少、操作簡單的用戶界面。一個小小的按鈕,正向旋轉、反向旋轉、按一下、按兩下都分別能實現不同的功能。

  李曉光先后負責了顯示器、多媒體播放器、電子書、平板電腦等產品的測試程序開發、操作界面設計等工作。他和所在團隊積極申請布局相關技術專利600多件,獲得過中、美、日等國核准的專利超過200件,為公司爭取了大量的客戶訂單,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價值,也為中國制造贏得了國外客戶的尊重。

  2007年,李曉光終於站到了集團表彰大會的領獎台上,這位“不太正常”的員工,成為集團“最美的人”。公司總裁當場決定把政府獎勵企業創新的獎金全部發放給他們這些創新能手。此后,李曉光在創新路上更加“一發不可收拾”,先后當選廣東省和全國勞動模范,2009年10月1日還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未來夢:研發國產的彈性制造機器人

  對於每次創新成果,李曉光都很珍惜,他說,每個發明、每件專利都像他的孩子,從靈光一閃到最終成形,從不會一帆風順,都要經歷不斷失敗、改進、探索的過程。

  “發明創造是一個持續的過程,要時刻做一個有心人。到處留心觀察、學習、拍照,回去查資料,弄清楚原理,一有靈感,馬上記下來,不斷試想各種可能性、畫圖、測試。”李曉光說。

  2016年10月,李曉光離開他研發多年的消費電子產品領域,轉戰自動化設備開發。“我自己的手不方便,所以對研發、打造機器人特別感興趣,感覺就像鋼鐵俠一般,能借此延伸自己的身體。”李曉光說,為實現“中國制造2025”規劃,適應未來定制化生產的需要,產業機器人必須具備配合產品即時改變工藝流程的能力,而且機器人本身應該是簡單易教的,“我們與機器人直覺式的互動過程,就能完成技能的傳授,不用再編寫復雜的操控程序”。要研發出這種能夠進行彈性制造的國產智能機器人,這就是李曉光這位沒有“雙手”的創新能手正在追逐的夢想。

   (本報記者 嚴聖禾 俞海萍)

(責編:趙晶、謝磊)
相關專題
· 熱點專題
新聞檢索:    

全總要聞

全總發布會

勞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