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號“匠心”之美——勞動節尋找中國百年“質”造的底蘊
2017年05月01日08:54 來源:新華社
【字號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論壇 | 網摘 | 手機點評 | 糾錯 |
新華社北京4月30日電題:老字號“匠心”之美——勞動節尋找中國百年“質”造的底蘊
新華社記者
歷史悠久、傳承綿長的老字號,是勞動者的智慧結晶,更是在市場風雨中屹立起來的豐碑。在新產業模式、新技術革命的沖擊下,它們在優勝劣汰的競爭中,既堅守老品牌的傳統,又銳意創新,成為行業發展的新標杆。
輝煌百年秘笈真 苦練絕技是訣竅
“這是1978年10月26日購買的!”“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夕,“老杭州”潘先生給記者展示了一塊幾十年前在胡慶余堂購買的阿膠,至今保存完好,“這是父親當年用半個月工資買的,現在是我們家的‘傳家寶’。”
有著“江南藥王”之稱的胡慶余堂,於清同治十三年創建。140多年過去了,“戒欺”“真不二價”的祖訓並非僅僅是高懸於店堂的牌匾,而是傳承至今的立業之道。
手工泛丸是年近古稀的老藥工丁光明的“絕活”。握緊藥匾來回旋轉,藥粉在匾中有節奏地旋轉跳躍,點水后再旋轉,如此循環,半個多小時的光景,藥粉就變成了一顆顆大小均勻的藥丸。
像丁師傅一樣身懷絕技的老藥工,在胡慶余堂數不勝數,被稱為“趙一刀”的切藥技師趙勤,能把一粒像彈珠大小的檳榔切成108片,每一片比紙還薄。刀是一直跟在趙師傅身邊的老伙伴。他常坐在胡慶余堂中藥博物館的天井下安靜地磨刀,用不同品種的藥材試試刀鋒是否順手。
“干我們這行沒有捷徑,隻有熟能生巧。”趙師傅伸出右手,滿手老繭,比左手粗糙許多,但雙手的指甲剪得一絲不苟,沒有任何雜質。他說經手的東西是治病救人的藥材,來不得一點不干淨。
胡慶余堂大部分的牌匾都是朝外懸挂,唯獨隻有“戒欺”挂在店堂背后,面向經理室和賬房。“新員工第一課就是在‘戒欺’的牌匾下背誦祖訓。”杭州胡慶余堂醫藥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楊仲英說。
與胡慶余堂一樣,不少老字號從來沒有放棄對關鍵工藝的堅守。百余年前,在女子放足的風潮下,一家叫做“老美華”的制鞋商號在天津南市口開始營業,在跌宕起伏的商業浪潮中始終堅持著品質,至今仍屹立於時代潮頭。
如今,“老美華”推出的千層底“杭元鞋”工藝精湛,深受消費者喜愛。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立和告訴記者,“杭元鞋”選料講究,底料採用白什錦布麻線手工納制而成,鞋底達到36層布共14層“夾紙”,每平方寸是九九八十一針。“鞋底不差針,納底要挺實,鞋墊要風韻,納鞋針腳齊”是先輩口授的操作要領。
由於這樣的一絲不苟,2008年以來,每年公司鞋銷量超過一百萬雙。
貨真料好不降格 精雕細刻造精品
企業經營的天然法則是降低成本,但不少老字號為保持品質,從不在材料和工藝上“節省”。
“五一”小長假的第一天,世界文化遺產、孔子故裡曲阜“三孔”(孔府、孔廟、孔林)景區人頭攢動。就在前一天,這裡的孔府三堂剛剛完成為期100余天的大修,在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處瓦工隊長張樹金41年的職業生涯中,這種規模的大型修繕工程還是第一次經歷。
“從倒隴到揭瓦,從撥正大架、鬆隼到鐵件加固,再到挑脊、挂瓦,整個孔府三堂的修繕工序有30多道。”張樹金指著一隻屋脊上的龍獸件說,其中一隻龍爪就是他在青磚上雕刻而成后黏合上去的,而外人一點也看不出來。“雕刻時,要完全對照舊件仿制,龍爪更要有力地用刀,才能表現出威猛的氣勢。”
“在挂瓦過程中,我們必須要制作四分白灰、六分黃土而成的叉灰泥。”張樹金告訴記者,這次使用的白灰是從100公裡外專門運過來的。
肉燕是福州的傳統小吃,因圓頭散尾、形同飛燕而得名。創始於清光緒二年的“同利肉燕老鋪”是經商務部認定的第二批中華老字號之一,今年63歲的陳君凡是這家百年老鋪的第四代傳承人。陳君凡說,由於堅持純手工制作,因此生產規模有限,每天產量在一兩千斤左右,“我寧願利潤薄一些,也不用機器代替,因為機器會破壞肉的纖維。”
“我們不盲目追求做大做強,隻求將這項手工藝傳承下去。”他的女兒陳燕君說。
創意激活老品牌 與時俱進永領航
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以永久牌為代表的自行車,是一段難以磨滅的記憶。
時代變了,審美眼光也變了。上海永久自行車技術研發部經理吳春告訴記者:“在大工業生產的時代,提倡工匠精神並不是要回到作坊式的手工生產,而是以精益求精的態度,運用各種技術和模式創新。”
早在2010年,“永久”就推出了年輕復古范兒的“永久C”系列,按照時裝設計的色譜重新調漆,贏得年輕人的青睞。
在火遍全國的共享單車熱潮中,永久抓住機遇,大力推進。今年初,“永久”自己的共享單車項目——共佰單車上線。在這款單車上,“永久”花了些“小心思”:車上配有太陽能電池板,可在騎行時給手機充電﹔採用封閉的皮帶傳動,既避免了軸式傳動的費力,又不像鏈條傳動那樣愛掉鏈子。
“互聯網企業反應速度快,但在制造能力和質量管控上還有短板,而這正是傳統自行車企業的強項。”吳春說。
4月的京城,春風徐來。在東三環外的北京工美集團技術中心,56歲的資深點藍師傅李霞坐在工作室桌前,聚精會神地為一件精美的景泰藍大盤上色。陽光透過巨大的玻璃窗照進屋裡,玻璃櫃中一件件景泰藍作品雍容華貴,透著攝人心魄的美。
“顏色深淺、明暗過渡,差別就在毫厘之間,全靠眼睛和手上功夫拿捏分寸。”李霞一邊調釉料一邊說,從18歲就開始做這個,到現在已經30多年了。
北京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副會長宋印偉說,國家對傳統工藝傳承保護的支持,讓行業獲得了新的生命力,很多“80后”設計師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不斷創新設計理念、工藝水准。如景泰藍表面的沙眼,一直被業內認為是允許存在的,但2015年在制作“和平歡歌”景泰藍賞瓶時,年輕設計師與老師傅一起反復試驗,成功地將作品提升到幾乎看不出沙眼的水平,成為享譽世界的名作。(記者黃筱、宓盈婷、王陽、何欣榮、李萌、付光宇)
(責編:黃瑾、楊麗娜) |
相關專題 |
· 熱點專題 |
全總要聞
- 關於新發展階段工會工作的形勢與任務
- 從黨領導百年工人運動史中汲取奮進力量 推動新時代…
- 全國工會經審干部培訓班在昆明舉辦
- 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部署要求 持續推進工會黨史學習…
- 全國總工會對職工防暑降溫工作進行部署
- 全總機關舉辦主題閱讀活動讀書心得分享會
- 2021年全國工會研究室主任會議在京召開
- 全總十七屆十次主席會議在京召開
- 全國工會城市困難職工解困脫困工作如期完成
- 城市困難職工解困脫困工作總結表彰會在京召開
全總發布會
- 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新時期工人黨員代表與中外記者見…
- 2021年“五一”新聞發布會
- “中國海員工會成立100周年”主題新聞發布會
- 國新辦就“崗位成才、奮斗圓夢”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
- 全總第三季度新聞發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