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時代先鋒:“工人專家”的航天人生

康勁

2017年05月01日09:30  來源:《工人日報》

 【字號 打印 留言 論壇 網摘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張自飛在做產品檢測。記者 康勁 攝

  “假如航天員不能安全返回、返回艙沒有平穩著陸,載人航天就沒有意義……”說話時,張自飛伸出雙臂在空中劃了一道的弧線。

  從技校畢業到如今成為“工人專家”,張自飛整整走了23年,其間有一半時間伴著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一起走過。

  這位來自甘肅天水華天電子集團七四九電子有限公司的高級技術工人,為實現航天著陸系統電子控制裝置組件的“中國制造”走出了關鍵的一步。

  隻有不服輸,才有“中國造”

  對張自飛來說,結緣“神舟號”系列飛船,是一次偶然的“激情相遇”。

  那是在2004年,企業的公告欄上貼出了一張神秘的“招賢榜”。有一種應用於國家重點工程項目上的電源變換器,西方發達國家進行技術封鎖,斷言“中國工人造不了”﹔而國內的專家們隻能給出這種變換器的技術參數、外形尺寸和環境適應要求,正在國內苦尋高水平技師攻關。

  年輕的張自飛,有一股“不服輸”的沖勁,腦子“一根筋”,就相信一條——“沒有中國工人干不了的活”。

  他撥開人群,撕下了“招賢榜”。但是,當他認真端詳產品要求時,心裡卻為之一怔:這是一個比香煙盒還要小巧的“魔盒”,造價卻高達近50萬元,內部的復雜結構勝過一座小型的變電站。在功能上,要在寬范圍的輸入電壓下,變換實現五路的穩定輸出電壓,而其中一路為1800V高壓,還要求工作時與其他設備互不干擾,同時要在零下55攝氏度低溫到零上85攝氏度高溫的惡劣環境下穩定工作。

  此后一年多的時間裡,張自飛每時每刻都沉迷在這個“魔盒”中,腦海裡整天翻騰著300多個電阻、電容、電感的元器件和五六百個焊接點。那段時間,他吃飯掉筷子、上廁所栽跟頭,披星戴月地從車間走出來,回家都會走錯門,查閱過的資料堆了整整一房子,畫好的圖紙和編寫的工藝流程文檔打印出來有1米多高。

  2005年的秋天,完成了繪圖設計、工藝流程到組織生產、檢測檢驗的全過程,張自飛懷揣著6個“魔盒”樣品來到北京,交給專家們接受檢測。當各項技術指標達到項目要求時,一位老專家激動地走出來拍著他的肩膀說:“你能做出這樣一個電源變換器真是太偉大了!你為中國的航天事業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99.99%的可靠性都是失敗”

  那時他才知道,這個變換器就是中國載人飛船回收著陸分系統中一個決定性的電源部件,“魔盒”裡焊接組裝的每一個元器件,都是為了讓未來遨游太空的中國宇航員能夠平安返回。返回艙何時穿過大氣層、何時減速、何時打開降落傘,都需要這個“魔盒”的精准供電。

  這一年,張自飛也度過了自己的“三十而立之年”,他說:“許多次,在深夜仰望星空,我會感到人類遨游太空的夢想,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近,夢圓太空的機會,也在我們這一代工人的手中。”

  也是在這個時候,隨著對太空探索的了解、認識,他也掂量著自己的責任。

  2003年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失事解體,7名宇航員全部遇難。“這樣的事故絕不能在中國出現。特別是對於我所制造的電源變換器來說,沒有達到百分之百的可靠度、精准度就等於零,即使是99.99%的可靠性都是失敗,每一個元器件、每一個焊接點都必須實現百分之百的完美。”張自飛說。

  正是帶著這種信念,10年間,他完成了50多項電子器件的技術攻關項目。隔離型開關電源電路、輸出電壓外部控制電路等5項發明獲得國家專利技術﹔研制的項目產品經甘肅省科技廳鑒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有3項,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的有4項,經國家四部委授予 “國家重點新產品”的有2項,助力“神舟”八、九、十、十一號載人飛船成功返回和“嫦娥”三號衛星實現首次月球表面軟著陸,實現了兩大飛行器的完美之旅。

  航天無終點,追求無止境

  一塊塊造型精美、性能卓越的電子器件在自己的手中誕生,張自飛感到,在“追夢”的道路上可以走得更遠。

  2015年張自飛榮獲甘肅省勞動模范稱號后,甘肅省總工會和天水市總工會又以他的名字命名了勞模創新工作室。此后,他帶領著13名團隊成員,研制完成了255項高可靠微電路模塊和厚膜混合集成電路項目,申請國家專利23項,廣泛應用於航天、航空、船舶、兵器、電子等國家重點工程設備中。

  近幾年,隨著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對電源變換器的耐用性能和環境測試提出了更高標准。有一次,在“嫦娥三號”發射計劃即將實施的前夕,器件參數配對在低溫下出現異常。為了根治這一缺陷,項目組的多位專家守在企業裡,盼著他盡快剔除故障。

  整整15天時間,張自飛把自己關在實驗室裡,每天睡覺不到2小時。好不容易有時間躺在床上,還因為腿部抽筋從床上摔了下來。剔除故障的那天,突然感覺自己如釋重負,渾身一點力氣也沒有。

  他站在幾位專家的中間,下意識地抬手摸摸自己的頭,手心裡卻是大把大把的頭發。因勞累而突發的“鬼剃頭”,一瞬間,讓他在眾人面前不知所措。身邊的專家和同事們也急忙過來安慰。但他覺得,為了祖國的航天事業,付出再多也值得。

  雖然不是參與研發、設計的科學家,但作為一名實施和改進生產工藝的一線工人,張自飛慶幸自己能成為70萬中國航天人中的一員。

  張自飛說:“宇宙無止境,航天無終點,唯有永無止境地追求完美,才能讓中國飛船在我們手中飛得更遠,回來得更穩、更安全。”

(責編:黃瑾、楊麗娜)
相關專題
· 熱點專題
· 人物事跡
新聞檢索:    

全總要聞

全總發布會

勞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