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工會新聞

痴迷電氣世界30年 ——秦港雜貨公司散糧站維修電工高級技師、副站長張海波的創新故事

2017年05月01日10:16  來源:河北日報數字報

 【字號 打印 留言 論壇 網摘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張海波正在檢修卸船機急停開關。 朱 哲攝

初見河北港口集團秦港雜貨公司散糧站維修電工高級技師、副站長張海波,記者傳統印象中的技工形象被顛覆了。

中等身材,膚色白皙。今年49歲的張海波,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小很多。

就是這樣一位一線技術工人,痴迷電氣維修與研發30年,先后主持完成大小技改項目139項,累計為公司創造經濟效益3680萬元。

“各類神奇的電的現象讓我痴迷”

4月27日,登上秦港雜貨公司散糧站7層樓高的散糧倉頂作業平台,張海波高興地向記者介紹了安裝在刮板機速度傳感器上的新型防水裝置,這種新裝置能有效保護傳感器不受雨水腐蝕。這是張海波和他的團隊最近正在研發的項目,預計今年5月中旬可完工。

作為散糧站的一名維修電工高級技師,張海波的頭腦裡每天想的最多的是如何對公司的電氣設備進行技術創新,為企業節省成本和創造效益。對於電氣的痴迷,他從一進單位到現在從未中斷過。

1987年,畢業於當時的秦皇島職業高中的張海波,成了秦皇島港的一名電工。當他第一次登上門機俯視港口時,便對這個高度機械化的設備產生了濃厚興趣。“我一定要征服這個‘大家伙’,做一名一流的技術工人。”張海波暗下決心。

“在我的心目中,電的世界是非常神奇的,各類神奇的電的現象讓我痴迷。”張海波說。

為快速提高技能,張海波工作之余將大部分時間都用於各種電子線路的試驗,甚至錄音機、報警器、門鈴等,都成了他研究的對象。

1995年,有一次單位組織員工去北京游玩。一到北京,同事們都去旅游景點游玩了,張海波卻直奔中關村,花了800多元買回一台二手的SR8型電子示波器,而他當時一個月的工資才300多元。“電子示波器就像電氣人員的眼睛,研究電路有疑問時,通過電子示波器一測,就能發現問題的症結所在。當時,自己還是一個普通的小電工,根本接觸不到這類儀器,擁有一台電子示波器是我夢寐以求的事。”張海波說,拿到電子示波器,他激動極了,擺弄了一晚上。而這台電子示波器,陪伴了他10年,也為他鑽研電氣技術立下了汗馬功勞。

“一個人在技術方面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須舍得付出。”張海波說,為實現自己的理想,他幾乎把所有可以利用的時間都投入到了學習知識和技術上,先后學習了計算機原理、軟件管理、自動控制等50多門課程,還通過自學取得了燕山大學工業電氣自動化專業專科學歷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學歷。這些實踐和學到的理論,為他后來的成長、成才插上了翅膀。

“電氣就像魔法,擁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

技能的不斷積累,使張海波開始嘗試對設備進行技術改造。

2011年,該公司一台已運行了20年的卸船機各種模塊頻繁損壞,影響了生產。但該系列的零部件產品早已停產,對設備進行改造升級迫在眉睫。而這種改造以往都是由廠家專業的開發團隊做,且周期至少2個月,工程報價昂貴。

張海波帶領技術人員決心攻克這些難題。他們通讀了1000多條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程序,查閱了10余本資料,先后編輯了近萬條次相關程序。經過大家的努力,僅用了28天就使設備重新煥發了生機,系統運轉至今從未出現過故障,為公司節省資金83萬元。

“電氣就像魔法,擁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對張海波來說,研究這些電氣技術,能給他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與成就感。

電子秤是散糧系統的核心設備,為生產提供著重要的數據。如果電子秤出現故障,整個系統就會癱瘓,散糧裝卸系統將無法作業。為杜絕出現各類故障,張海波和他的攻關小組潛心分析研究電子秤的工作程序,短時間內找到了可能導致電子秤故障的12條原因,並一一攻克。他們還自制料位檢測杆,並修復了有故障的料位開關等部件,極大地降低了電子秤的故障率,使裝卸效率提高了10倍。

革新創造,給張海波帶來了榮譽,他先后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等各種榮譽33項,並成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

2012年,經人社部批准,“張海波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立。張海波帶領工作室團隊開展了一項項技術攻關,並以帶徒傳藝的方式培養了一批技術人才。

張海波認為,人要有一種精神,隻有敢於創新,不斷創新,才能成為當代合格的產業工人。正是秉承這種精神,張海波從一名職中畢業的普通電工,成長為兼跨軟硬件兩個領域的電氣控制專家。(方素菊

(責編:黃瑾、楊麗娜)
相關專題
· 熱點專題
新聞檢索:    

全總要聞

全總發布會

勞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