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医院人才流失:强度高低收入 儿科成逃离区?
2014年03月24日08:42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E-mail推荐: |
高强度、高风险、低收入,儿科成了逃离区
一提起儿科,王燕就会为其繁重的工作而皱眉头。
“由于孩子无法表述自己的不适症状,我们必须仔细向家长询问孩子的病情、症状,还要把医院的诊断、治疗方案详细地向家长作解释。”王燕说,儿科急诊一天最多接过100多人。平均看一个小患者大约在5分钟以内,医生需要在这5分钟之内问病史、查身体、开检查检验单、开药、讲用药方法、叮嘱护理注意事项等等。而且每个患儿的5分钟几乎都是交叉进行的,一个孩子查身体时,前一个孩子的检验结果回来了;写这个孩子的病志时,那个孩子又拿药回来了,所以医生的思维总得在三四个孩子的病情间来回跳跃,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
“高强度、高负荷的工作在儿科是家常便饭。”朱华说。
朱华值夜班,儿科病房东西区90名患儿是她当晚检查、照顾的对象。还不包括对重症患儿的抢救。第二天上午,朱华要在儿童门诊坐诊。这意味着,她要至少连续工作17个小时,“没办法,儿科医生太少了!”
让儿科医生逃离的另一原因,是儿科的收入跟付出不成比例。
王燕说,儿科就诊区常常门庭若市,但效益却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好。“儿童的用药量少,又很少动用大设备来治疗,科室的业务收入自然上不去。”
朱华说,她们给孩子打一针,收费2.1元,她们的收入不到1元钱。
建立儿科医生长效培养机制
人才流失成了很多医院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朱华认为要从源头上解决,建立儿科医生长效培养机制迫在眉睫。
她说,1998年,为了拓宽专业面,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中,儿科专业作为调整专业于1999年起停止招生,事实上这切断了儿科医师的稳定来源,新的儿科医生培养机制迟迟建立不起来。
“一个儿科医生从开始培养到能够独当一面至少需要10年时间。”她建议,政府应该建立儿科医生培养补偿基金,恢复医学院校的儿科专业招生,建立鼓励基层考生就读儿科医生专业的定向培养机制;建立包括编制管理、人事薪酬、继续医学培养教育等方面的奖励激励机制,扩大儿科专业从业人数。
“儿童的健康关乎国家未来,只有大力发展儿科,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儿科医生、打造出更多的优势儿科,才能确保基础医疗服务能力的均衡发展。”朱华说。
![]() |
(责编:王飞飞(实习)、肖红) |
全总要闻
- “一封女工来信”引出一件委员提案
-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亟待落实
- “我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期待”
- 让女职工“想生、敢生、能生”
- 一线代表:建立技术津贴制度,让技高者多得
- 一场一线劳模和职工代表的“两会夜话”
-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颁布实施以来 工会维护…
- 新时代更要发挥好职工主力军作用
- 李玉赋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总工会界别联组会议
- 工会界委员聚焦新业态劳动权益保障问题
全总发布会
- 全总2018年全国“两会”新闻发布会
- 全国总工会2018年第一季度新闻发布会
- 2018年工会“两节”送温暖新闻发布会实录
- 全国总工会2017年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
- 民生专题新闻发布会
- 全国总工会2017年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
- “五一”新闻发布会
- 全国总工会2017年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