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
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

《劳动法》颁布的那些事儿:“第一次”的终结与确立

2014年07月14日08:20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宗旨,全面规范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这是《劳动法》的定位,也是《劳动法》的贡献。

对今天的劳动者来说,无论是签订劳动合同、集体合同,还是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社会保险制度,或是发生劳动争议后申请调解、仲裁……都已有章可循。但20年前,上述每一项法律制度的确立,对《劳动法》的立法者们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

“当时最难把握的,就是如何做到既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水平,又体现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共同原则;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努力与国际惯例接轨。”据参与了《劳动法》起草工作的全总书记处书记郭军回忆,尽管之前我国也针对各个时期劳动问题的实际情况,陆续颁布了许多规范性文件,但这些文件均属调整个别劳动问题的单行法规,始终缺少一部调整各项劳动问题的综合性法律。再加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劳动关系前所未有的复杂,都加大了立法工作的难度。“因此,从立法宗旨到基本制度、从劳动标准到劳动关系规则,《劳动法》的起草制定,是一个既破又立的过程。”

比如,我国长期实行每天8小时、每周48小时的工时制度,至《劳动法》立法前夕,一些企业实际上已经实行每天8小时、每周44小时甚至40小时的工时制度,但由于我国一直没有工时立法,而《劳动法》一旦作出规定,则将成为法定意义上基本劳动标准,于是这个问题就显得尤为重大。结果,在工时标准的设立特别是加班时间的限定上,争论便十分激烈。

又如,我国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后的一个时期,在某些相关的法律中设计了集体合同制度,但当工会代表和部分专家要求在《劳动法》中明确规定集体合同制度时,“要不要在我国恢复和推行集体合同制度”,仍是一个争议话题。

同样,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加快,劳动争议数量不断增加,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在国有企业得到恢复,并在1993年国务院颁布《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后扩大到了各种性质的企业之中,但是,要不要将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吸收进《劳动法》中,以法律形式加以确认?却需要立法人员作出判断和选择。

(责编:谭洁羽(实习)、盛卉)
相关专题
· 热点专题
新闻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