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在”到“自为”:云南工人阶级作为国家建设者在和平年代的理性崛起
——云南工会“一活动一工程”对云南763万职工队伍的“再塑造”采样记录
2014年12月29日11:09 来源:工人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E-mail推荐: |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主席张百如(右)和省总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王惠萍(中)看望勉励煤矿工人,鼓励他们勤练采煤技术
省总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王惠萍(左二)和昆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主席戚永宏(左一),市总常务副主席赵涤群(左三),昆明职工学校校长张和平(左四)调研昆明职工开放学院
云南机场集团职工在进行飞机牵引车驾驶技术竞赛
云南建工集团职工在进行焊接技术技能竞赛
题记:
在黑格尔的概念里,“自在”即“潜在”之意,“自为”即“展开、显露”之意,由于“自在”和“自为”可以引申为“自发”与“自觉”,这组概念被马克思借用发展为“自在阶级”和“自为阶级”两个概念以代表工人阶级由低到高的政治成熟程度,他认为,从“自在”到“自为”,标志着工人阶级意识的复苏,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文中对此有精到的论述。
在工人阶级夺取政权时期,这种意识苏醒一定意义上表现为“破坏一个旧世界”的侵彻力;而在工人阶级赢得政权当家作主之后,这种意识觉醒则表现为“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强劲张力。
作为“建设者”,工人群体作为一个阶级所拥有的建设技能就是其从“自在”阶段跨越到“自为”阶段的显性象征,因此,云南工会开展的“一活动一工程”可以理解为在和平年代对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事业建设者的“再塑造”。
张百如的“敬畏”
2014年12月11日上午10点。
在云南省人大机关办公大楼5楼506小会议室。
为论证和启动云南省总推动的《云南省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条例》的立法工作,当着来自省人大内司委、法制委、法工委以及省总工会法律保障部等“下级”,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张百如在总结发言时说:“对立法,我不太熟悉。”
这既是谦逊,也是坦诚,他长期在党委口工作,到人大履职,此时不过近两年,“不太熟悉”的坦承不仅是对自己所担负的职责和对来自人大、工会的“下级”的尊重,更是对人民所赋权力的敬畏。
张百如本来是作为省人大常委会领导出席会议的,但他一开始的发言用词很谦逊,甚至让人有些“搞不懂”,“要特别感谢省人大内司委、法工委、法制委的同志这些年为工会立法工作所作出的贡献,云南工会立法工作能走在全国的前列,你们功不可没。”
一席话听完,才让人反应过来,原来他是以第二职务,即“云南省总工会主席”身份说这番话的。
谦恭平和,溢于言表。
无独有偶,省总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王惠萍也是如此。
她多次在各种会议、聊天等公私场合,坦承自己从一个纺织女工逐渐成长为一名正厅级领导,经历了由无知到有知的过程,工作能力也是逐渐增强的,这其中,除了党的培养教育,以及领导、同事的帮助辅弼外,就是自己清醒地时刻警省自己的不足而产生的发愤图强,她说,“我一直在学习,一直在努力,职务和能力要匹配。”
云南省总党组是一个坦荡诚实的领导集体,在这两个“匹配”认知上,王惠萍的看法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党组其他成员的“共识”。
由此可以把脉张百如和省总党组为何要全力推动云南职工开展“一活动一工程”的某个角度,在他们看来,每个人总是有认知或者技能的“短板”,同样,一个阶层也有共同的认知和技能“短板”,对云南763万名职工来说,面对省委、省政府擂响的“科学、和谐、跨越发展”战鼓,最大的“短板”就是技术素质的孱弱,而这个“短板”是否能补齐,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与否不言而喻。
推飞机的大学问
2014年11月27日上午10点。
昆明东北郊长水国际机场东航货运场。
开阔平坦的混凝土场地,一场看似简单的驾驶比赛开始了,一辆柴油牵引车换着驾驶员在反复沿一条黄线前进、转弯,再前进。
这是云南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技能竞赛的一场实作考试。
云南省航空器牵引车驾驶员技能大赛共有云南空港维修公司、版纳机场、丽江机场等6支参赛队伍、43名选手参加决赛。采用理论知识考试、技能实操两种形式进行。
暖和而炫目的冬日下,王惠萍饶有兴味地观看航空器牵引车驾驶技能比赛,看到第一位参赛驾驶员把牵引车挂钩准确地凸进模拟飞机挂钩凹槽时,她兴奋得率先鼓掌。
这位云南省总的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今天能拨冗到职工技术竞赛现场,时间几乎是她硬硬地“拧”出来的,王惠萍公务倥偬,而现在,机场集团飞机牵引车驾驶技术比赛所具有的高度观赏性吸引了她的注意力,她终于“静”下来了,算是“忙里偷闲”。
同样是“开车”,在机场集团开牵引车实在艰难,这就是这天的竞赛所以有观赏性的原因所在。
考试的内容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在极为平整的水泥场地上,驾驶员必须把一个重达5吨的铁三角架子沿一条不到20公分宽的黄色线条推行200米左右,其间要转一个大约90度的弯,然后把车停下,此时,沿铁架子的中心纵轴下的三支激光笔作为直线上的三个点必须与笔直的黄线一致,就是满分75分的绝好成绩。
这个三角形铁架子在考试设计和职工考试操作理念中,绝对不是价值菲薄的铁架子,而是一架价值好几亿元的波音或者空客大飞机。
牵引车倒库、出库,与“假想飞机”挂钩相契合……这几个动作几乎所有参赛者都没问题。
问题出在弯道。
牵引车前行约100米开始左向转90度的弯,做这个动作的驾驶员基本折戟。
10点40分,云南空港飞机维修公司的李嘉惠上场了,早在前面五六个人考试之前,他就在一旁观看别人的操作了,用心揣摩,轮到自己,他在忐忑之中带着把握登上了牵引车,依旧重复着倒库、出库、搭挂钩,这些动作都顺利,但到了90度左转弯处,他还是失败了。
“推飞机比这个容易,实际推飞机只是心理压力大,”多少带着些懊恼,李嘉惠很无奈,“我们才训练了两天,43个人都要练,我就练过两次,而且,这条黄线在车里看不清。”
“你别小看牵引车推飞机这个活,要求很严,弄不好就会导致飞机碰撞,”在东航货运仓库球场的牵引车驾驶竞赛现场,云南机场集团副总裁、昆明机场党委书记邓喜平告诉记者,“那样后果很严重,经济损失很大,还会影响航班正常出行。”
“本来要做一个逼真的飞机模具,但一则要花很多时间,再则要花好几十万元,所以就制作了这个简易模具,我们特意给它配重了5吨,但是,因为不是真飞机,重量较轻,驾驶员很难掌握,昨天在这儿训练,极少有人可以完成竞赛程序。真飞机有40吨重,它有灵活的转向球轴,反而容易操作,但如果操作这个模具没有问题,推真飞机时易如反掌。”邓喜平说。
李嘉惠不是第一个失败者,他之前,已经有五六个人输在这个弯道上。
10点55分,李嘉惠的工友尹惠祥上车了,在他开始推着假想的大飞机左转弯90度时,先是让远处的观看者感到他要出“轨”了,接着就是缓缓地调整方向,然后沿着黄线笔直前进几十米,最后在规定的地点停车,工作人员一测试,准准的三点成一线。
他成功了!
记者迎上去,伸手想去翻看他的胸牌信息,激动中,他以为要握手,于是只好把动作改成握手。
“我今年29岁,在这场地,我只练过一次,你们惊讶时,我是故意那样做的,只有那样才能把方向调过来。”尹惠祥眼睛燃放着喜悦的光芒。
参加竞赛当然奔着“状元”的目标去,但对更多的职工来说,则意味着把自己平素所掌握的技巧“牵出来”遛遛,在“竞赛”这面纤毫毕露的镜子里,审视自己的卓越或不足。
决赛中,西双版纳机场选手马俊在推过转弯后不到7米就稳稳地停在线内,以停放距离最短的优势最后获得云南省职工技术技能大赛航空器牵引车驾驶员技术状元;空港飞机维修公司尹惠祥、李清安、何斌、杨伟,西双版纳机场陈开宏、范玉权,丽江机场和国政、张丽辉、白晓明等9位选手获得技术能手;空港飞机维修公司蔡兆奎、李志杰、李建军、李云、张增铮、程地杰,丽江机场胡成根、王耀华,大理机场马利伟,迪庆香格里拉机场阿林等10位选手获得优胜奖。
牵引车驾驶技能竞赛共产生了2名技术状元、18名技术能手。
据介绍,与此同时举办的云南省民航安全检查员技能大赛决赛共有昆明机场安检站、护卫部,丽江机场等13支参赛队伍、60名选手参加决赛。
也是采用理论知识考试、技能实操两种形式进行,理论知识考试分为理论知识项目和X射线机检查项目考试;实操部分分为人身检查项目和开箱包检查项目进行,“是多年来一次参加选手从业等级最高、项目最多、难度最大的比赛,考证了选手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决赛中,昆明机场安检站张亚波技能娴熟、动作规范,裁判事后说实在找不出失误点,很多项都打了100分的满分,最后,张亚波获得云南省职工技术技能大赛民航安全检查员技术状元;
昆明机场安检站戴梦壁、张玲翠、张晓映、李莹、刘力瑜、戚涛、李松坤、赵嘉、唐燕9位选手获得技术能手;
杨静、徐欣、李丹、甘彦君、段云乾、谭颖、陈泓宇、纪倩倩、孙晓霞、杨金榜10位选手获得优胜奖。
邓喜平告诉记者,“此次开展以‘练技术、提职工素质,强技能、促跨越发展’为主题的技能大赛,是我们集团认真开展云岭职工跨越发展先锋活动,实施云岭职工人才工程,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一大举措,是加快机场集团自身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载体,也是职工‘展示自我、提升技能’的重要平台。”
“近两年,集团承办了安全检查员技能大赛、消防战斗员技能大赛、特种车辆操作技能大赛、登机桥操作员、候机楼服务员、飞行区技术员技能大赛等15次,组队参加行业或地方竞赛6次;参与人数达到1万人以上,参加决赛人员700余人。通过大赛,14人荣获云南省技术状元,其中5人荣获‘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126人获云南省技术能手;4人获得民航技术能手称号;6位女选手同时获得‘云南省五一巾帼标兵’;100余人得到了晋级和岗位提升,部分职工破格晋升职业资格。”
![]() |
(责编:姜萍萍、程宏毅) |
相关专题 |
· 地方工会报道 |
全总要闻
- “一封女工来信”引出一件委员提案
-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亟待落实
- “我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期待”
- 让女职工“想生、敢生、能生”
- 一线代表:建立技术津贴制度,让技高者多得
- 一场一线劳模和职工代表的“两会夜话”
-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颁布实施以来 工会维护…
- 新时代更要发挥好职工主力军作用
- 李玉赋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总工会界别联组会议
- 工会界委员聚焦新业态劳动权益保障问题
全总发布会
- 全总2018年全国“两会”新闻发布会
- 全国总工会2018年第一季度新闻发布会
- 2018年工会“两节”送温暖新闻发布会实录
- 全国总工会2017年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
- 民生专题新闻发布会
- 全国总工会2017年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
- “五一”新闻发布会
- 全国总工会2017年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