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
中國共產黨新聞>>中國工會新聞>>熱點專題>>中國工會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基層工會主席風採錄

羅黔華:一心為職工服務的工會主席

周莎

2013年10月09日19:06  來源:中工網

 【字號 打印 留言 論壇 網摘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2008年元月凝凍襲擊貴州,南明區總工會主席羅黔華帶領工會干部將棉衣棉被送到工地慰問農民工兄弟 杜紅發 攝

  寄語中國工會十六大

  中國工會十六大的召開,標志著我們又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將繼續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充分發揮工會組織和引導職工群眾為實現“中國夢”而不懈奮斗的作用,為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再立新功!

  “打造‘服務型’會是一個系統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南明區總工會黨組書記、副主席羅黔華如是說。就像羅黔華同志在工會工作上一干就是12年,他十多年如一日的堅守在工會工作崗位上,積極探索,創新思路,扎實工作,不僅帶領出了一支業務能力強,服務水平高的工會干部隊伍,而且還以與時俱進、敢為人先的精神,開創了南明區工會工作的新局面。

  近年來,無論是在開展“兩個普遍”工作、推行稅務代征工會經費工作中,還是在幫扶困難職工、和諧企業創建中,南明區總工會都起到了省會城市中心城區做表率,走前列的模范帶頭作用。在羅黔華的領導下,南明區總工會連續十年被市工會評為工會工作目標管理考核“一等獎”,並列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績,2010年收取工會經費列全省縣級第一名,全區4個鄉、18個社區建立了工會工作委員會。他把吃苦耐勞、勇於創新、樂於奉獻的優良品質深深地鐫刻在工作崗位上,受到了上級領導的肯定,得到了廣大職工的認可。也多次獲得各種榮譽,2004年、2009年被評為“貴陽市優秀工會工作者”,2003年、2008年被評為“貴州省優秀工會工作者”,2012年被評為“全國優秀工會干部”。

  但對於羅黔華而言,任何獎項的獲得都比不上職工群眾對他工作的認可,對南明區總工會這個優秀工作團隊的肯定。“為職工解難事、做實事、辦好事,是作為一名工會工作者應該做的。”他以充分發揮工會組織作用,服務好廣大職工群眾為自己不懈的追求,在實際工作中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2007年,42歲的四川籍農民工鄒玉蘭在工作中使用機器時,右手被電鑽鑽傷,造成傷殘,生活不能自理。廠家將鄒玉蘭送到醫院后,僅支付了部分護理費和部分醫療費用,停發了她的工資。因無錢治療,半個月后出院。鄒玉蘭要求按規定申報工傷或出具勞動關系証明申報認定工傷,廠家以與鄒玉蘭沒有書面勞動合同為由拒絕辦理。鄒玉蘭申訴未果,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找到工會。

  羅黔華了解這一情況后,十分痛心,他認為“企業對《勞動合同法》的認識不夠,沒有按照工傷管理相關政策法規執行,致使職工權益受到了極大侵害。他們不應該隻看到職工帶來的效益卻忽視了對職工的關愛。工會作為職工'娘家人'絕不允許這種坑害職工的事情發生。”羅黔華帶領工作人員深入實際了解情況,冒著被企業圍攻的危險,聯系公安、律師為其提供法律援助,在工會的大力幫助下,鄒玉蘭向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歷時三年的官司,獲得了近五萬元的經濟賠償鄒玉蘭說:“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幸好有羅主席和工會的幫忙,讓我們這些外來務工人員走出一道道難關,讓我們身處異地,能夠感受到像家一樣的溫暖!”2012年,得知貴陽南明建材五金廠職工陳陽,妻子無業,子女上學,所在企業虧損嚴重,常發不上工資,僅靠他一人工資支撐的家庭度日艱難。為讓他們的生活有所改善,羅黔華主動對這個困難職工家庭伸出了援手,他不僅為他們送去了幫扶金和生活必需品,更為他們送去了黨和政府的關懷,讓他們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鼓勵他們要不斷加強學習,為孩子做出榜樣,通過自己的努力早日走出困境。

  其實像這樣的困難幫扶救助,每年都有很多。長期的工會工作讓羅黔華明白“為職工群眾服務不能隻停留在對困難職工的幫扶活動開展中。工會是職工群眾的家,是他們避風的港灣,在他們遇到困難時,我們應該提供幫助﹔在他們受到侵害時,我們應該伸出援手。但面對這樣一個廣大的職工群眾隊伍,我們的能力是有限的,單憑我們工會的力量是不夠的,我們必須在積極整合社會資源的同時,不斷完善工會組織網絡,建立長效機制,以加大對職工群眾的服務。”羅黔華就是這樣一個時刻心系職工的工會干部。

  為了提高工作能力,更好地服務於職工,他不斷加強學習,常常利用工作之余查閱大量工會工作的相關資料,借鑒別人的先進經驗,及時將各種促進工會工作的新思路和想法提出來和同事們討論,努力探索一條具有南明特色的工會道路。在他的帶領下,南明區總工會充斥著濃濃的學風,也正是通過這樣的學習,工會的整體服務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服務型”工會的打造也在羅主席和同事們的商討中應運而生。

  2012年,羅黔華帶領考察團考察團赴湖北省武漢市青山區總工會困難職工幫扶中心進行考察學習。

  這次考察讓考察團一行受益匪淺,更讓這個一心為職工群眾服務的工會干部有了很大的觸動“一定要為我們的職工群眾打造一個這樣全面到位的幫扶服務中心。”武漢之行回來后的羅黔華便一頭扎進了南明區職工服務中心的籌建中,從場地的選擇、裝修公司的招標、設計圖的繪制到每一個區域的功能設置,羅黔華都親力親為,認真細致的考慮再三后做出決定。

  “你們覺得這樣設計好嗎?這種布局合理嗎?這擺幾張椅子合適呢?座位太高會不會讓前來咨詢的人坐著不舒服呀?……”這樣的問題總會出現在羅主席的口中,也許會讓人覺得瑣碎而雜亂,但卻不難從中感受到他作為'娘家人'關懷的溫情。

  精心為職工打造的“愛心藥店”、“愛心學校”、“愛心醫院”、“愛心超市”、“愛心法援”五個愛心平台,更是他努力想要更好更多為職工服務的體現。

  隨著職工服務中心的不斷建設和愛心平台的逐步打造,需要處理的事情隨之增多,扛在羅黔華身上的擔子也越來越重。為了不耽擱服務中心的建立進度,盡快讓服務中心用起來,生病住院的他不顧醫生好好休息的囑咐,仍然堅持工作。每一次的工程驗收,他一定會親自到場﹔每一項工作的安排,他都耐心細致。“不會的就學,不懂的就問。”羅黔華工作的每一次突破都是在這樣的學習實踐中得以提高和創新的。

  五個“愛心”平台的打造,也標志著南明區困難職工幫扶工作正逐漸由“單一制”困難職工幫扶向“普惠制”全體職工服務轉變。

  “太感謝啦,以前生病都不敢上藥店買藥,隻能去找些土方子將就著治,現在好了,有了這張愛心藥品卡之后,生病買藥都不用花錢了”南明區新華社區環衛工人胡祖榮在接到南明區總工會送來的“愛心藥品卡”時感謝地說。

  每當面對這樣朴實而誠摯的謝意,羅黔華總感覺萬般欣慰,對他而言,隻要真正幫到了他們,解決了他們的實際困難,自己所承受那些苦累都不算什麼。

  留住他在工會干部這個崗位上一干就是十幾年的,是他心中的不舍與牽挂——對這個工會大家庭的不舍,對全區職工群眾的牽挂。為了這個家和眾多的親人,他選擇了堅守。

  從羅黔華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名優秀工會干部的責任意識和敬業精神,一種無欲則剛的人格力量,一種服務信念的堅守。我們期望這樣的工會工作者能多些再多些,在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推進改革發展的進程中,更加充分地發揮出工會組織的積極作用。(周莎)

(責編:陳稚瑤(實習)、申亞欣)
相關專題
· 熱點專題
新聞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