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
中國共產黨新聞>>中國工會新聞

億萬職工為中國夢凝聚強大力量

陳 郁

2013年10月17日10: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打印 留言 論壇 網摘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會員數從1.23億人發展到2.8億人,其中農民工會員1.05億人,平均每年淨增會員1700萬人﹔基層工會組織總數266.5萬個,覆蓋基層單位616.7萬家,建會率達93.1%,職工入會率達87.6%……,10年來,中國工會力量不斷壯大,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中,自覺肩負起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道路,團結帶領億萬職工群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充分發揮主力軍作用

  2013年9月,南沙、前海、橫琴建設勞動競賽在廣州南沙啟動。南沙、前海、橫琴3大新區被全國總工會列為促進區域發展全國勞動競賽示范區。這是繼天津濱海新區、上海浦東新區、重慶兩江新區之后的第六個示范區。

  10年來,在西氣東輸、青藏鐵路、汶川地震災后重建等國家重點工程中,處處可見工會組織的勞動競賽,廣大職工發揮主力軍作用,為保障國家重點工程建設付出了辛勤勞動。

  面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要求,全國各級工會把造就高技能人才與普遍提高職工技能水平結合起來,廣泛開展崗位練兵、技術比武、評聘“首席工人”等“學技術、練本領”活動,一大批知識型、創新性、專家型產業工人脫穎而出。全國總工會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開展勞動競賽的企事業單位覆蓋面達78.4%,職工參與率達74.2%﹔

  開展崗位練兵活動的企業達73.5%,開展技能比賽的企業達55.9%﹔建立“首席員工”、“金牌工人”制度的企業有16.4萬家,選樹技能帶頭人35.9萬人。

  同時,各級工會積極發揮工會“大學校”作用,實施職工素質建設工程,積極引導廣大職工提高科學文化和技術技能素質。其中,“職工書屋”建設自2008年啟動以來,至今已建設5萬多個,吸引了3000多萬名職工到書屋借閱、讀書、學習。截至2012年底,全國共建設職工教育培訓示范點2400家﹔命名全國職工技能實訓基地130家,並開通全國職工素質建設工程網站,啟動全國職工基本職業素質遠程教學培訓。目前,已幫助超過1226萬名職工提升學歷層次,幫助超過2043萬名職工提升技術等級。

  根據全總制定的《全國職工素質建設五年規劃(2010-2014年)》,各級工會將加快培養、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質職工隊伍,使職工隊伍理想信念更加堅定,職業道德建設更加深入,科學知識更加普及、技術人才結構更加合理,職工教育培訓機制更加完善,企業文化和職工文化更加繁榮。

  構筑職工權益保護屏障

  2006年7月,世界最大零售連鎖企業沃爾瑪在中國建立第一家工會組織。外企工會組建的重大突破,把廣大職工更廣泛地吸收到工會組織中來,不僅使工會的覆蓋面進一步擴大,也為其發揮好為職工維權作用凝聚了更強大力量。據統計,截至2012年底,全國共建立鄉鎮(街道)工會40502家,建會率為96.8%,其中鄉鎮(街道)總工會13489個,鄉鎮(街道)工會聯合會10162個。全國已建立基層工會聯合會12.14萬個,覆蓋小微企業302.69萬個。

  10年來,各級工會加強源頭參與,積極反映職工訴求。據了解,勞動合同法修正案草案公開征求的55.7萬條修改意見和建議中,絕大多數都來自職工群眾和工會。僅2006年以來,全總就參與了20多部涉及職工權益的法律法規的制定和修改,全國省、地(市)級地方工會參與制定地方法達1429個,參與制定地方性規范文件4251個。隨著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社會保險法和工傷保險條例、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等法律法規的制定出台,一個多層次的保障勞動者權益和工會權益、推動建立穩定和諧勞動關系的勞動法律體系已然形成。

  同時,各級工會積極探索各方聯動的勞動爭議調處方法,推動社會矛盾糾紛“大調解”工作體系建設,創造了社會化維權、省際維權等新形式,讓組建起來的工會切實發揮作用,成為為職工辦實事、解難事的“職工之家”。目前,全國各級工會共參與建立勞動關系3方協調機制2.4萬個,在企事業單位建立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285.3萬個。近5年來,共受理勞動爭議案件194.5萬件,調解成功勞動爭議案件94.8萬件。

  面對新形勢下的新情況、新問題,工會法律援助的力度也在不斷加大。全總聯合司法部、全國律協探索通過志願法律服務和購買法律服務等方式,組建職工法律援助律師團和職工法律援助志願者隊伍,借助社會力量為廣大職工提供法律援助服務。目前,全國已建立工會法律援助服務機構4.2萬家,有法律援助服務人員12萬名。近5年來,受理法律援助案件29.8萬件,處理19.6萬件。

  推動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2012年4月,在大連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經過職工和企業雙方代表5個多小時的充分商討,我國第一份軟件行業工資專項集體合同誕生。

  10年來,我國各級工會組織大力推行工資集體協商,越來越多的企業、行業、區域開展起工資集體協商,初步形成了“黨政主導、三方協作、工會力推、企業和勞動者參與”的工作格局。截至2012年底,全國共簽訂集體合同224.5萬份,覆蓋企業579.2萬家,覆蓋職工2.67億人﹔簽訂工資專項集體合同122.9萬份,覆蓋企業308.1萬家,覆蓋職工1.5億人。

  多年來,各級工會在積極推動企業普遍開展工資集體協商的同時,還積極推動各省市適時調整當地最低工資標准。近5年來,全國31個省(區、市)最低工資標准年均提高幅度達12.6%﹔全國城鎮非私營企業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由2008年的29229元增長至2012年的46769元,年均增長12.47%。

  努力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各級工會積極推動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規范化建設,健全工會與政府聯席會議制度、協調勞動關系3方機制,發揮勞動合同、集體合同和職代會制度作用,促進了勞動關系總體和諧穩定。為保障困難職工生活,多年來,工會已經形成“救助—維權—服務三位一體”的工作格局,打造了送溫暖工程、困難職工幫扶中心、金秋助學等一系列幫扶品牌。目前,全國已建立縣級以上工會幫扶中心3504個,基層工會幫扶站點17萬多個。近5年來,全國總工會共爭取中央財政補助全國困難勞模、幫扶困難職工及農民工專項資金53.5億元,籌集送溫暖資金217.2億元﹔籌集助學款46億元,共幫助336.6萬名困難職工和農民工子女走進校園。(經濟日報記者 陳 郁 )

(責編:陳稚瑤(實習)、段欣毅)
相關專題
· 熱點專題
新聞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