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
中國共產黨新聞>>中國工會新聞

企業招工荒其實是技工荒

農興

2014年04月23日08:26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打印 留言 論壇 網摘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我國傳統觀念認為,在農村不存在失業問題,農民“養老靠家庭,就業靠土地”。在長期實行的城鄉二元計劃經濟條件下,談及就業問題通常隻指城鎮職工的就業。改革開放后,家庭聯產承包解放了農村生產力,釋放出的大批農村富余勞動力轉向城鎮從事非農生產。

  近年來,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推進,土地流轉的速度和規模越來越快。截至2013年底,全國承包耕地流轉面積3.4億畝,流轉比例達到26%。目前我國有2.6億農戶,戶均耕地不到7.5畝,這樣的規模難有高的生產效率。通過土地流轉來優化耕地資源配置、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勢在必行。但土地流轉之后,農民的就業出路問題仍需要關注。現階段,要明確的是,土地流轉的規模和速度要與當地經濟水平相適應,要與釋放出的勞動力就業相匹配。

  我國每年新增約1000萬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針對進城務工的農民來說,突出問題是就業質量不高。目前農民工的工資水平總體還比較低,與農民工的價值貢獻不相稱。他們的工資大多是在勞動強度大、條件差的情況下獲得的,付出的成本比較高。從擴大內需的角度看,現有的工資水平仍不夠其改善生活、積累財富的長遠需要。

  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的總量還是富余的,只是結構上存在問題。從2004年開始出現並且愈演愈烈的“招工荒”,嚴格意義上是“青年農民工荒”和“技工荒”。30歲以下較高素質勞動人口數量的變化確實讓整個勞動力市場供給較為緊張,農民工整體工資也得以快速提升,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放寬勞動年齡的限制,一部分中年農民工能夠獲得工作崗位。

  要看到,青壯年勞動力大量離開農村,務農勞動力素質呈結構性下降,老人、婦女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農戶兼業化趨勢明顯。不少農村已很難找到40歲以下的勞動力。而隨著制造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以及縣域經濟的發展,青壯年男勞動力在家門口就近務工的現象越來越多。但對婦女以及老年勞動力就業的擠出效應也開始顯現。

  據測算,未來如果全國農戶戶均耕地規模達50畝,全國有3600萬農戶就夠了,那麼剩下的近2億農戶就得另尋出路,這顯然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土地流轉是市場行為。但在土地流轉過程中,政府必須維護好農民利益,要提供公共服務,發揮引導作用。在現有生產條件和農村人口仍然很多的情況下,要充分考慮地區差異、自然經濟條件等因素,確保轉出土地后釋放的富余勞動力能合理就業。

  農村轉移勞動力要獲得良好的就業、穩定的收入必須提升自身的就業能力。目前,這部分群體的知識結構單一、綜合素質低,缺乏應對市場競爭的信心和能力。而社會對於農民工的職業技術培訓存在的問題相當突出,雖然近年來政府在農民工培訓上也有一定的投入,但實際效果並不理想。長遠看,實現從“農民工大國”向“技工大國”的轉型,才是新形勢下的人口紅利。(農興)

(責編:申亞欣、盛卉)
相關專題
· 熱點專題
新聞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