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
中國共產黨新聞>>中國工會新聞

飄揚在秦嶺深處的“保電之歌”

——記“全國工人先鋒號”國網寶雞供電公司秦嶺輸電運維班

谷濤 魏巍

2014年04月28日08:29  來源:《工人日報》

 【字號 打印 留言 論壇 網摘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冒雪測溫

 


 

秦嶺山中巡線

 

              

  不攀頂峰,不知山頂風景有多壯美,不至高點,難以體驗生命有多磅礡大氣。在秦嶺深處,一群朱鹮展翅高飛,不論氣流多強、天氣有多惡劣,為了生存,為了明天,它們都不停歇地與高樹比肩,與險峰為伴,每當站在山巔,俯瞰大地時,它們興奮的鳴叫聲在秦嶺群峰之間蕩氣回腸。

  與朱鹮一樣不知疲倦、翻山越嶺的還有一群人,他們承擔著寶雞地區19條35kV、110kV輸電線路的日常巡視和維護工作,如果按照每天巡山10公裡,平均一年要走200天計算,這些人走的距離已經繞地球赤道兩圈、登了200多座珠穆朗瑪峰了。

  在他們的守護下,我國最早的一條電氣化鐵路寶成鐵路40年來從未出現過斷電停運現象﹔全長513.26公裡的電力線路,保証了鳳縣、漢中地區150萬人穩定供電﹔他們自主研發的帶負荷融冰技術保証了秦嶺重冰區45年來無事故發生。

  電如同空氣,人可以視而不見,但又時刻所需,它是連接白天黑夜的精靈,是開啟文明的啟明星,更是人的苦難、憂患、奮斗與夢想的見証。國網寶雞供電公司秦嶺輸電運維班的巡線員,高擎理想、執著堅守,幾十年如一日,用扎實的腳步丈量秦嶺的偉岸,像俊朗的楊樹,點滴成長終究匯成巨大的驚嘆!

  大地飛歌

  “嘁嘁嚓嚓、嘁嘁嚓嚓……”當從鳳縣黃牛鋪鎮北星村的后山頭進山時,這種聲音就伴隨著我們,它像雨絲敲窗、像大雪落地,毫不含糊地把對大地的熱愛融入到絲絲扣扣的細節中。這是人爬山的腳步聲,是秦嶺輸電運維班13名職工每日必奏的腳下飛歌。

  40年前,當秦嶺帶負荷融冰變電站成立后,這個腳步聲就從未中斷過。輸電運維班班長周紅亮把這個聲音視作最美的音樂。小時候,在變電站工作的父親每次回家,踏過田埂時,這一串聲音就像鈴音,點亮周紅亮的內心,從父親的工具包裡取出來的除了好吃的,還有一部巡山的望遠鏡,周紅亮從鏡裡觀察著遠方的世界,長大后的夢想就在兒時的鏡框裡定格:“做一個優秀的電力工!”

  這個夢想終於照進現實,而現實中充滿著一幅幅艱險的畫面,豈是兒時想的那樣美好。朝山裡走的路,可不是一條人腳踏過的風景路,杆塔建在崇山峻嶺包圍的無人區,上山的路是用一把鐮刀邊劈邊開拓的,山的陡峭讓人每跨一步都要使勁,一個沒有腳力的人,走上十幾米遠,就會氣喘吁吁,而他們不僅要忍受被“倒鉤牛”等山樹刮傷皮膚的痛苦,還要抵御隨時可能出現的危險。

  一次周紅亮和隊友走得迷路了,來到一個山坡頭看到了十幾個山洞,他正納悶時,一陣風突然刮來,一頭巨大的動物從他的頭頂跨過,直接沖到了一片荊棘中,他抬眼望去,山下離他十幾米遠的地方大大小小有20多頭凶悍的野豬正盯著他們。周紅亮立刻用金屬工具使勁撞擊出聲音,才嚇跑了野豬。

  副班長令雲干巡線工20年了,在這個男人的字典裡沒有“臨陣脫逃”一詞,他把滿腔熱血融入到每項保電行動中。秦嶺每到夏季,繁多的漆樹成了他的“克星”,一聞到漆樹的氣味令雲渾身即刻像個發糕一樣“發酵”起來,有一次他因漆樹過敏已經挂了好幾天“吊針”,但聽說西山坪頭椿樹溝裡線路壞了,要排查故障,他又主動請纓帶大家上山,等走了五六公裡山路后,整個人都虛脫了。更讓人感到好笑的是,當他去學校接兒子回家時,老師已認不出長“胖”的他,硬是核實半天才確定眼前的人。

  家住鳳縣的隊員史佔遠子承父業后,一直不忘堅守職責,家事再多,他都以工作為先,時常披星戴月回家,天蒙蒙亮就出門,十天半月見不上家人一面,妻子氣惱地說:“你把家都當旅館了!”可這就是堅守職業道德的代價。在說到自己80多歲的父母現在還在為他的小家忙裡忙外時,這個七尺男兒掩面而泣:“太對不起老人了……”

  在新世紀,當我們的現代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在復雜龐大的電網支撐下,享受色彩與音樂,視野與聽聞的文明時,應該向這一群仍在沿用古老的方式巡線的電力工人致敬:

  因為他們還是胼手胝足、篳路藍縷,用汗水和心血,為通達的電網大廈構建穩定的基石。

  因為他們穿越無人區,要防備獸夾、電貓、野獸、陷阱、山雨、寒風、烈日的侵襲,平心而論,我們普通人誰的職業一天會面對這麼多的風險!

  2014年五一前夕,全國總工會授予秦嶺輸電運維班全國“工人先鋒號”稱號,這個稱號和那爬山的“嘁嘁嚓嚓”聲,一同融進了大家的血液之中,為了這份榮譽,大地飛歌延綿不絕。

  壯士贊歌

  無關風花雪月,有道是“人間正道是滄桑”。

  壯士之所以被人稱道,不是他的體魄有多強壯,而是內心有多少擔當,越是在極難險重的災害面前,隻有壯士才敢站出來勇挑沉甸甸的擔子。

  2008年初,罕見的冰雪災害對馬漢等線路造成嚴重威脅,那天中午,剛吞下熱氣騰騰的一碗面,命令就下達了。大伙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多條線路跳閘,無法重合,必須到現場去看到底什麼部位出問題。穿上軍大衣、帶上干糧和熱水,秦嶺輸電運維班的隊員們就出發了。

  一路往山上走,越走腳下越滑,雪不知疲倦地下啊,整個人的身子越來越重,山上的線路此時仿佛也跟人開起了玩笑,在雪的映照下,把毛病隱藏得極深,人不走到線跟前去,是很難發現這些毛病的。

  從中午上山到下午五六點鐘,走了幾十裡山路,終於發現一處導線出了問題,絕緣不起作用,工人們這才動手給導線“治病”,還沒忙完,秦嶺深處又有一處線路出了狀況,需要調三四人去查看,於是大家又馬不停蹄奔向下一個目的地。

  給線路“問診”,和猜謎一樣,人若是沒有良好的技術知識儲備,善於思考善於觀察,在山上只是徒勞費工。周紅亮說,那晚大家誰都沒有停下來,一直找了一夜,甭管夜間風雨交加,天地之間有多蒼茫,人置於那樣的環境,隻有一個信念——“不找到線路症結,絕不罷休。”功夫不負有心人,天亮時,他們終於在硤石漢線68號杆塔處找到了線路斷電的原因,那時大家激動地擁抱在一起,勝利的歡呼聲響徹山谷。等到維修隊來接應他們時,他們的軍大衣已經凍僵成“盔甲”,每個人的眉毛、臉上都是冰凌子,活像冰雕的人。

  汶川特大地震期間,這支能打硬仗的隊伍同樣發揮了精兵的優勢。當時山裡人一看山搖地動,嚇得紛紛往山外跑,而這些人義無反顧地往山裡鑽,由於當時109隧道塌方,多條線路因為地震損毀,地震救援工作一度因為斷電而停滯。

  為了及時恢復供電,大家背上行囊,進山挨個排查線路,山上不時發生余震,整個山體抖動著、不斷下灰。隊員們最擔心的是塔基不牢,因此兩人包抓幾個杆塔,分別巡山。隊員劉利濤回憶,當時背的工具,足有30多斤重,可不知人為什麼干勁那麼大,走起路來,一步並作兩步,仿佛在和時間賽跑,想趕早到達杆塔所在地,把那鬆動的螺絲擰緊,除此之外,大家對接地線、螺栓、導線、絕緣子、防震錘等設備進行了詳細的檢查,保証不漏掉任何一處隱患。

  海拔2200米的秦嶺之巔上有一個融冰站,是秦嶺輸電運維班承擔的一項重要工作,為了確保融冰站所供的110千伏硤黃Ⅰ、Ⅱ線重冰區段安全穩定運行,隊員們從每年11月份導線上容易結冰開始來到融冰站堅守值班,一直要到來年4月份天氣漸暖、線路覆冰現象消失后才能下撤值班人員,每年的冬春季節,是他們在大山上靜守寂寞、最為辛苦的時段。

  有一個高難度動作,是這些人每年冬季都要經歷的,那就是爬到塔頂,坐在直徑隻有二三十毫米的導線上,更換絕緣子,人要小心翼翼用手扶著導線,坐在上面,一點點挪向絕緣子,身體得保持平衡,才能更換動作,因為一串絕緣子有3米多長 ,人保持這個姿勢兩三個小時,才能完成所有部位的更換,因為雙腿懸空,腰部用力,一般下來時,人的身體僵硬如石,十分難受。

  有的工人剛開始在塔上作業時,受不了感應電流的影響,靠近導線時,線上就會冒火花,人的身體像被針扎一樣,可就是在這樣惡劣的工作環境下,他們每個人都把吃苦當做家常便飯,堅忍之心讓人慨嘆不已。

  生命之歌

  走進周紅亮創新工作室,一幅圖畫吸引了我們:高高鐵塔巍然屹立在群峰之間,一個電力工人背依渭北台塬,凝望天空,目光炯炯有神。這種昂然的姿態,體現了對信仰的追求。

  問大家信仰是什麼?他們說,信仰比糖還甜,有了信仰,人活得充實而有滋味,即便百般吃苦、千般受累也在所不惜。

  在這裡我們讀到了這樣一句話:“敢於創想,才能超越自我,敢於創變,我們才能改變。”這支隊伍的優秀不僅體現在以苦為甜,更體現以創新促進價值裂變,讓工人階級先鋒隊的光環更加閃耀。

  創新的動力源於大家在工作中遇到了難以解決的瓶頸。過去連接地線和杆塔的是普通螺絲,這種螺絲用一般工具就可以鬆動,很容易被盜,能不能研制一種特殊的螺絲來防止被盜,隊友們坐在一起,不斷交流,碰撞著思想的火花,后來經過改良創新,他們研制出一種防盜螺絲,再也不用擔心地線鬆動了。

  去年330千伏段家變電站停電期間,部分地區的負荷倒到了馬營地區,造成杆塔接點存在重大隱患,為此工作室利用7個月時間,研制出遙控式電動分流器,隻要啟動遙控器,鎖緊杆立刻就能鎖緊導線,操作十分方便,這一創新一改過去需要兩人操作,且易出現事故的問題。

  在杆塔驗收工作中,大家發現耐張杆塔引流測量存在無合適測量工具的重大隱患,技術公關小組潛心研究,反復試驗,制作出了既方便測量又使用簡便的線路引流小弧垂測量儀,打破了小弧垂無法測量的尷尬局面。該技術獲得了陝西省電力行業協會創新成果獎。如今,該儀器在實際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為了避免在巡線過程中遭到動物傷害,大家在多年的巡線工作中,不斷總結,不斷實踐和創新,研發出了“防蜂帽”。當線路工走在山裡的小道時,如果不小心,觸碰了“地窩蜂”,立即將頭上“防蜂帽”的絲網放下,可以完全制止馬蜂襲擊,達到保護頭部、頸部的作用。自從“防蜂帽”研發成功后,在國網寶雞供電公司得到了廣泛應用,受到了廣大職工的歡迎。

  如今以周紅亮為核心的創新團隊,集聚了輸電專業的陝西省技術狀元、陝西省技術能手、省公司優秀班組長和十大杰出青年等8名一線崗位同志,大家發揮各自所長,不斷攻克一線遇到的難點,班組的職工不僅參與創新立項,還可以主動參與研發,貢獻才智,他們的戰績會記錄在創新人才檔案中,星級越高的組員晉升的機會越高,得到的獎勵越多。

  近年班組 “輸電線路絕緣子更換拖瓶架研制”等3項創新成果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線路杆塔防蛇金具研制”等5項創新成果獲得陝西省電力行協表彰,“輸電線路中相導線跳線引流弧垂測量工具研制”等2項班組創新成果獲得國網陝西省電力公司表彰,創新活動碩果累累。

  當載譽歸來時,這些壯士喜極而泣,他們想不到,自己所做的平凡之事能得到這麼高的榮譽,但我們知道,他們走過的朴素征程,因為荊棘密布而步步生蓮,在這個和平年代,唯有這樣的硬漢,才受得起這樣的榮譽。

(責編:申亞欣、盛卉)
相關專題
· 熱點專題
新聞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