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
中國共產黨新聞>>中國工會新聞

【時代先鋒】“線路醫生”許啟金

沈剛 陳華

2014年04月29日09:06  來源:工人日報

 【字號 打印 留言 論壇 網摘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許啟金在勘察宿州電網輸電線路。 張勇 攝

 

              

  “線路工,必須是‘線路醫生’。”第一次給安徽省電力職工大學的學生授課時,宿州供電公司輸電運檢室高級技師許啟金以此作為開場白。

  “干線路不是簡單地修修補補,如果倒杆了、斷線了、瓷瓶炸了再去修,可就出大事故了。而要當好‘線路醫生’,你們得有技術。”隻有高中文憑的老許在大學課堂上毫不怯場,因為他手握“絕活”。

  “高中生執教大學”——在他的“傳奇”中,這只是小插曲。今年51歲的許啟金,隻有高中文憑,卻寫出15萬字的專業著作﹔作為一名普通輸電線路工人,卻有多項科技發明。

  32年如一日,這位“線路醫生”在1700公裡供電線路上往來穿梭,組織參與110千伏及以上帶電作業690余次,參與消除各類缺陷2800余處。

  他被國家電網公司聘為生產技能專家,先后獲得“安徽省十大能工巧匠”、“國家電網公司特等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

  “可以沒學歷,不能沒知識”

  老許的線路人生,始於一幕“驚險劇”。

  1981年10月,許啟金得知宿縣地區勞動局面向社會招工的消息時,正站在烤爐旁汗流浹背。

  彼時,18歲的許啟金剛高中畢業,在家鄉安徽符離鎮賣燒雞。

  “得到消息時,已是報名的最后一天了。共有13個單位招工,我瞄准了供電局。”憶起當年,許啟金仍能說出許多細節:匆匆放下燒雞,狂奔著去報名,趕火車去考點……

  1982年5月,他拿到了錄取通知書。那一夜,他幾乎徹夜不眠。

  沒能跨過大學門檻的遺憾,成了砥礪他前行的動力:“勤能補拙,我一定能干好!”

  經短期培訓,他被分配到線路工區帶電班。“一基杆塔四根線,看似簡單,其實很復雜。”很快,許啟金迷上了杆塔,迷上了線路上的一個個部件。哪怕是不到拳頭大小的“球頭挂環”,在他看來都蘊藏著魔力。

  為了探清那些部件的“秘密”,他將知識點制作成題目,寫在小紙片上隨身攜帶,有空就掏出來看看。

  “比如去蕭縣或碭山處理線路隱患,來回在路上的時間要四五個小時,把這些時間用上,能記十幾道題。”他回憶說,“我寫有上萬張小紙條,這些紙條壘起了專業知識的高度。”

  本地書店中的專業書很快被他“一網打盡”,他便利用出差的機會到外地書店尋覓“漏網之魚”。如今,他的書櫃裡有300多本專業書籍,總價值6000多元。許多書被他翻得卷了邊,圓珠筆劃的痕跡也已褪色。

  “可以沒學歷,不能沒知識。”他說。

  “老九”的外號,在工友中不脛而走。“所謂‘老九’者,‘臭老九’是也。”許啟金笑著告訴記者。

  這個外號,起初也許帶有一點貶義,后來卻成了“尊稱”。他學習鑽研的“瘋狂”勁頭,曾招來異樣的目光,但他用成績贏得了工友的嘆服。

  1994年,宿州供電局首次舉行全區電力系統送電線路技術知識競賽,他獲得個人第一名。1997年,在全區電力系統送電線路技術比武中,他獲得兩個個人項目的第一名。

  此后,隻要他參加供電技術方面的競賽,總是摘金奪銀。

  2003年,全省首批輸電線路高級技師鑒定時,他以理論93分、技能97分的第一名的成績通過。2004年,公司選拔技術狀元,他一路過關斬將成為技術狀元,並於2005年獲安徽省電力公司“首席技師”稱號。

  2006年,他主筆編寫《高壓線路帶電檢修工崗位培訓考核標准》及《高壓線路帶電檢修工崗位培訓考核典型題庫》,后由中國電力出版社出版。

  “知識要在‘用’上下工夫”

  把平凡的工作做到不平凡,這是許啟金多年來的追求。

  自1982年從事帶電作業以來,他組織完成和參與完成了720項帶電作業任務,沒出任何差錯。

  自1994年擔任帶電班班長以來,他帶的班組針對宿州地區電網薄弱的特點,堅持“能帶不停”的原則開展帶電作業,累計多供電量9000多萬千瓦時。

  “愛崗需要敬業,更要精業。”他在電腦上繪出了公司所有輸電線路杆塔的結構圖,每次檢修前打開電腦讓大家熟悉塔型和所需材料,並告知注意事項。

  帶電作業是一項苦、臟、累、險的工作,但他干出了熱情、干出了樂趣。“我喜歡琢磨,鑽研與創新是我最大的快樂。”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年紀輕輕的許啟金便已是工區有名的“萬金油”,現場遇到技術問題,他一出馬往往便“藥到病除”。

  1995年,宿東電廠改造35千伏線路。許啟金發現設計師的線路設計有問題,當即提出意見,讓設計師深為佩服。這是他第一次在大工程中提出技術問題被採納。

  2003年,宿州建合徐高速公路時造成一處220千伏線路相間安全距離不符合規程要求。如果要另立杆塔,就要耗巨資,且時間不等人。他建議杆塔不變,改變其中一杆塔橫擔的結構形式,即把原來的上相導線移到邊相。這一方案投資小、施工簡單、節省時間,順利解決了難題。

  “知識是有大用的,關鍵是要在‘用’上下工夫。”許啟金沒有滿足於“現場解難題”,而是將目光瞄准了發明創新,他積極參與有關生產項目的技術革新、技術改造,減小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

  例如,他對帶電更換110-220千伏耐張絕緣子串工器具進行改造,改造后的工器具既減輕了勞動強度,又縮短了作業時間,提高了工效,保証了人員安全。

  在緊線施工中,如果力度掌握不好會出現過牽引現象。2003年,他研制出“角鋼吊點卡具”解決了這個安全隱患,獲“全國舜杰杯QC成果發布一等獎”。

  2010年,他發現在攀登軟梯進行高空帶電作業過程中存在高空墜落隱患,便自己設計圖紙,自己加工部件,研制出“軟梯作業防高墜自鎖器”,獲省電力公司QC成果發布第一名。

  ……

  在創新的舞台上,許啟金不知疲倦地起舞。截至目前,他已推出創新項目13項,帶領創新小組成員完成創新12項,攻克技術難關4項。他帶領的帶電班QC小組榮獲“全國優秀質量管理小組”稱號。2003年以來,他主持完成的QC課題獲得省公司4個一等獎,5項成果獲得國家專利。

  “當好‘放大器’,帶好年輕人”

  “當好‘放大器’,帶好年輕人”,是老許近年來的新目標。

  2007年,他被安徽省電力職工大學聘為兼職教師。從那時起,“放大器”的概念悄然在他心中生根發芽。

  2010年,老許新收了10個80后徒弟,在工區的安排下,師徒11人組成了工區運檢隊。他從理論學習、技能培訓、工作實踐到后勤服務,都進行了細致的安排。給每位徒弟建立檔案,分析每個人的優點和不足,有針對性地進行一對一的輔導,手把手、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教……

  如今,這10個徒弟都已出師。他們已能夠獨立完成更換絕緣子等難度較大的檢修工作,並順利完成了110千伏姬靈線升高改造、110千伏六陵線接地裝置改造等數十項重要任務。

  企業沒有忽視老許這個活生生的“寶庫”。2010年,宿州供電公司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啟金創新工作室”。該工作室現有成員12人,其中有本科生5人,碩士研究生1人。

  其實,許啟金自從當上班長后就開始帶徒,到如今已有七八十個徒弟。他的得意高徒廖志斌在全國第八屆職業技能大賽上獲得“電力行業技術能手”稱號,張永獲得“中央企業知識型職工”稱號。其他的徒弟也已是生產骨干,有的當上了班長,有的當上了技術員,還有的走上領導崗位……

  他的“輻射作用”,甚至超出了宿州供電公司的范圍。

  2012年5月至11月,他被安徽省電力公司抽調到安慶輸電培訓基地當教練。在他的指導下,兩個隊員獲得了“電力行業技術能手”稱號,一個隊員獲得了“優秀技能選手”稱號。

  2013年,他被安徽省電力公司抽調到合肥培訓中心,擔任國網公司“十八項反措調考”教練。他所負責的培訓班,在調考中獲得國網公司輸電專業團體第五名的成績。

  ……

  “看著一批批年輕的‘線路醫生’成長,還有比這更開心的事嗎?”他說。

(責編:王飛飛(實習)、申亞欣)
相關專題
· 熱點專題
新聞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