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先鋒】中國救撈人的深海夢
於宛尼
2014年05月04日09:13 來源:中工網
【字號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論壇 | 網摘 | 手機點評 | 糾錯 | E-mail推薦: |
從103.5米成功下探到313.5米,中國氦氧飽和潛水能力大大拉近了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郭一江 攝
室外寒風瑟瑟,在上海外環的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工程船隊潛水基地,潛水隊員們在生命繩的牽引下,一步步潛到深水區。岸邊躉船上,皮膚黝黑,說話聲有些沙啞的金鋒一邊拽著牽引繩平衡潛水員身體,一邊講解著技術要領。這是全國勞動模范、上海打撈局工程船隊潛水隊隊長金鋒工作的場景。
4月22日,金鋒手捧“2013感動交通十大年度人物”獎章時說,“這麼多人開始關注工程潛水行業,我們向深海挺進,后繼有人了。”金鋒的獲獎感言來自於他和航天員一樣的國家使命感。
2006年11月,在番禺油田單點立管修復工程中,潛水員需潛入100多米的水下作業,上海打撈局決定啟用200米氦氧飽和潛水裝備。這是我國首次採用氦氧飽和技術潛水,任何一個設備故障或操作失誤,都可能危及潛水員的生命。
金鋒選擇了第一個行潛——那是中國人在100米之下進行氦氧飽和潛水的第一次行潛。
這是金鋒的選擇,也是中國“救撈精神”的選擇……
沉沒的潛艇,托起中國救撈人的深海夢
無論是國家指派的公益性搶險打撈及財產救助行動,還是海上財產救助、沉船沉物打撈清障、沉船存油、難船溢油的應急清除,中國的救撈潛水員總會出現在救援一線。
2000年8月12日,俄羅斯海軍核潛艇“庫爾斯克號”不幸沉沒,118名官兵葬身海底。由於不具備深海潛水作業能力,俄羅斯不得不求助於英國和挪威。交通運輸部領導當時問時任上海打撈局局長的葉似虯:“如果這類事件發生在中國,咱們能救得下人,撈得起船麼?”葉似虯答:“不能,我們沒有飽和潛水技術。”
“把生的希望送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這是中國救撈隊伍的職業追求。沉船發生,救撈潛水隊員要帶著鋼絲在海底越過重重障礙把纜繩系在船底,以便專業設備將船托起。人員落水,救撈潛水隊員要在黑暗的海面下,探尋生命的奇跡。
2004年,黃河小浪底沉船事故中,來自上海打撈局的潛水員跳入61米深的水裡搜尋。河底的淤泥達20米深,潛水員上岸后,耳朵被灌滿了泥沙,身上也出現了被水壓造成的傷痕。那一次的經歷深深觸動了當時上海打撈局的老局長葉似虯,他決心推進中國的飽和潛水項目。
銳意進取,自主探索氦氧飽和潛水技術
1983年,我國從法國進口了一套氦氧飽和深潛水設備,在庫房一鎖就是22年。上海打撈局獲悉后將其購入,時任上海打撈局科研所所長郭杰集中了所有的技術人員,終於在2006年8月底將設備全部修復,9月初通過檢驗發証。
郭杰與常規深潛打了十幾年交道,轉投到飽和潛水研究時心中沒底,“隻要能在公開資料中看到的飽和潛水技術,都沒有太大的價值。”郭杰說,這項技術中的核心數據在各國都是嚴格保密的,比如下潛深度不同,氦氣和氧氣的混合比例會發生變化,但精確比例是多少,不可能從別人的嘴裡聽說,隻能靠自主研究摸索。
據了解,日益增長的石油開發,對海洋的深潛水事業提出尖端要求,此前,中國一年至少3000萬美元的潛水市場份額被國外挖走。
為了打破西方國家在飽和潛水市場上的壟斷,交通運輸部將300米飽和潛水項目和大深度潛水母船的建造列入“十一五”規劃。同時,立項了200米飽和潛水技術的應用技術開發。
氦氧飽和潛水的潛水員要在窄小密封的高壓飽和艙內生活、休息。潛水醫生金偉帶團隊負責制定潛水員的加壓、減壓方案、食譜,檢測隊員們的身體狀況。“他們呼吸的氣體是由氦氣和氧氣組成的混合體,氦氣多,氧氣少,混合的比例因海深不同而不同。”金偉要通過各類信息匯集、試驗確定配比。
300米飽和潛水員帶隊負責人胡建說,潛水員在生活艙和海底呼吸的都是這種氣體,呼吸過程倒不困難,但聲音變得像鴨子叫一樣。“牙也特脆弱,不能吃太硬的東西。”採訪時,記者看到金偉的筆記本上記著,不能吃黃豆,易排氣﹔不能吃蘿卜、韭菜,味道重……
高壓下的106小時,中國103.5米的再出發
2006年10月,南海番禺油田,每天盛產10萬桶原油的油田突然停產。海底油管破損,不得不關閉油田。油田去找外國潛水公司潛到海底修管子,外方有別的項目,不能來。油田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向上海打撈局求助。
11月9日,凜冽的北風中,一支由71人組成的潛水隊伍悄然來到端點平台之上,5艘船舶在海上擺開陣勢,潛水支持母船上,兩個密封的大鐵罐子便是生活艙和潛水鐘,平時牢牢地對接在一起。
第一次潛水,潛水員們在10公斤的高壓環境中就整整煎熬了106個小時。“在裡面,我感覺骨頭壓縮得厲害,有一種脫臼感覺,而且伸展不開,像被真空包裝的食物。”年輕的潛水員張偉平說。
11月10日,潛水員等待下水。“第一組,誰先下?”潛水總監陶寶龍向生活艙內6名潛水員問話。潛水員從未干過這種活,萬一上不來咋辦?幾平方米封閉的生活艙內空氣顯得異常凝固。
“我是潛水隊長,我先下!”短暫的沉默后,金鋒發了話。
金鋒穿好全套的潛水服,帶著潛水員胡建,操起大扳手,按照監控室發來的指令打開生活艙的圓形拱門,進入與生活艙對接的鍋爐般大小的潛水鐘,然后關好拱門。潛水鐘內,四壁空空,一種與世隔絕的恐懼向他們襲來。不一會兒,金鋒感覺到潛水鐘在慢慢下沉,而且,搖晃得越來越厲害,自己就像身處一隻搖籃之中,胃腸中翻江倒海般難受。
時間在一分一秒過去,約20分鐘后,金鋒再次收到指令:“打開底門,從潛水鐘出潛”,他從潛水鐘內的深度表上讀出:100米。按操作程序將潛水鐘底門打開,他和胡建相繼游了出來。
當下潛到103.5米深的附近水域時,金鋒發現了那個需要拆下的大法蘭。法蘭重120公斤,布滿海蠣子。身上長著刺的鮮紅色的魚從身旁穿過,這種魚有毒,金鋒旋轉著手臂,戴著紗手套的手不停地避讓。水下作業就像在太空行走,渾身使不出勁兒,稍用一點力,整個人就會騰地飄起來。
在海底作業近8小時后,筋疲力盡的金鋒和胡建重新游回懸在頭頂的潛水鐘,然后關好艙門,潛水鐘上升,完成與生活艙的對接。金鋒和隊員胡建的成功返回讓其他隊員鼓起了干勁。3天內,另外兩組潛水員徐震濤和沈峰、儲永林和張偉平分別下水,拆螺栓、固定中水浮筒、電氦氧切割如意柄。潛水鐘潛放15次,先后12名潛水員共出潛28人次。
103.5米的成功行潛奠定了中國向深海下探的信心!為300米飽和潛水作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責編:申亞欣、盛卉) |
相關專題 |
· 熱點專題 |
全總要聞
- “一封女工來信”引出一件委員提案
- 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亟待落實
- “我們對美好生活有了更多期待”
- 讓女職工“想生、敢生、能生”
- 一線代表:建立技術津貼制度,讓技高者多得
- 一場一線勞模和職工代表的“兩會夜話”
- 《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頒布實施以來 工會維護…
- 新時代更要發揮好職工主力軍作用
- 李玉賦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總工會界別聯組會議
- 工會界委員聚焦新業態勞動權益保障問題
全總發布會
- 全總2018年全國“兩會”新聞發布會
- 全國總工會2018年第一季度新聞發布會
- 2018年工會“兩節”送溫暖新聞發布會實錄
- 全國總工會2017年第四季度新聞發布會
- 民生專題新聞發布會
- 全國總工會2017年第三季度新聞發布會
- “五一”新聞發布會
- 全國總工會2017年第二季度新聞發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