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
中國共產黨新聞>>中國工會新聞

讓“娘家人”的稱謂回歸本意

趙武

2014年07月14日16:29  來源:人民網-中國工會新聞

 【字號 打印 留言 論壇 網摘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近日參加同學聚會,酣暢處,一位同學提起一個在網上流傳了很久的段子。段子戲謔地將黨委比喻成父親,政府比喻成母親,人大和政協分別比喻成爺爺和奶奶。段子裡竟還有工會的戲份——“工會像娘家舅舅,逢年過節才來探望,平時啥事也指望不上。”大伙兒被這個段子逗得哈哈大笑,紛紛表示這些比喻非常形象。而作為工會干部的我,卻不禁被羞紅了臉。

長期以來,工會組織習慣於把“職工娘家人”這個稱謂作為自己的代名詞,因為這個稱謂把工會的自身定位和角色描繪得很親切生動。2013年4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和勞模座談時曾指出,工會要把竭誠為職工群眾服務作為工會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全心全意為廣大職工群眾服務,讓職工群眾真正感受到工會是“職工之家”,工會干部是最可信賴的“娘家人”。這一重要講話,則更是以黨中央的名義,鄭重強調了工會組織和工會干部作為“職工娘家人”的光榮身份。

說的都是“娘家人”,習近平總書記講出來是鄭重的囑托,職工講出來是殷切的期待,工會講出來是神聖的責任,但到了段子裡,稍稍拐個彎,工會就成了“過節來探望、平時指不上”的“娘家舅”。而且,社會上對工會組織具有這一印象的人不在少數。這樣的局面,讓每個置身工會事業的人都感到尷尬。

怎麼才能做受職工歡迎的“娘家人”呢?其實完全不用找高深的理論指導,也不用龐大的數據支持,僅僅依靠我們的生活經驗,把自己放在一個嫁出去姑娘的角色中,去尋求共鳴、去找尋答案便可。

首先得多走動、常聯系。“親戚越走越近,感情越攢越親”,哪怕是娘家人,時間長不聯系,也會有疏離感。日子久不走動,“門”可能都摸不到。平時不聯系,不去了解關心“她”在夫家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家長裡短,不去幫“她”去疏導情緒、出點子拿主意。那麼怎麼能稱得上“娘家人”,怎麼才能讓“她”心有牽挂,心有歸屬?怎麼才能在和夫家爆發矛盾時候,想到找“娘家人”或者完全信任“娘家人”去幫忙調解?

其次得能辦事,辦實事。“有價值才有需要”,隻靠感情維系的感情難說穩固。如果在夫家受了天大的委屈,到了娘家這邊哭的稀裡嘩啦,卻隻能得到無關痛痒的安慰和理解,甚至是娘家人一起抱頭痛哭,哭自己沒用,哭自己把姑娘推到火海裡卻沒能力幫忙,那這姑娘的心估計拔涼拔涼的。這倒不是說工會必須得事事拍案而起,和侵害職工利益的企業你死我活,而是應該盡最大可能的為職工爭取合理合法的訴求,不能讓夫家覺得娘家無人,隨便好欺負﹔更重要的是需要幫著疏導職工的情緒,和夫家一起共同想辦法把小家建設好,發展好,畢竟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你好,我好,才能大家好。

最后得自身硬,自身強。娘家人有本事,姑娘在婆家才不會受欺負,這是眾所周知的道理。一個強勢的媳婦背后不一定有個懦弱的老公,但絕大多數有個厲害的丈母娘。工會作為職工的娘家人,如果自身唯唯諾諾、遇事退避三舍、見到資方低眉順眼,甚至屁股坐到對方懷裡,那結果就隻剩苦命的姑娘了。工會更應該發揮自身作為政府、企業三方機制成員的角色,積極的參與到源頭維護中來,從更高的層面提升自己應該發揮的價值,同時應該抓住社會勞動關系爭議熱點,積極作為,擴大自身影響。

說到底,在新的勞資形勢下,工會作為“職工娘家人”,必須一改過去“吹拉彈唱、打球照相、打掃會場、迎來送往﹔發米,發面,發油,發喪﹔敲敲鑼打打鼓、卡拉OK跳跳舞”的形象,真正找准自身定位,明確自身價值,為職工合法訴求發聲,為營造和諧的勞動關系發力,才能讓職工和社會接受,“娘家人”的稱謂才會回歸其本意,而不會被編到段子裡,讓人肆意戲謔。

(責編:王澤、盛卉)
新聞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