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
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热点专题>>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最新消息

“温暖”创举,彰显工会作为

——记中国工会送温暖和帮扶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2013年10月09日20:41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结束,暑假即将到来。莘莘学子一直绷得紧紧的心,终于可以放松了。

  此时此刻,全国各地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的工作人员们,却显得更加忙碌了——

  根据困难职工子女入学状况变化整理档案确定帮扶举措,专门给这些孩子策划组织“希望之星”联谊活动、暑期夏令营等特色活动,为贫困大学生联系暑期勤工俭学岗位……

  据统计,仅在2011年,全国各级工会开展的“金秋助学”活动,就资助困难职工和困难农民工子女达68万人,发放助学款共计9.4亿元。

  “金秋助学”,只是中国工会探索实践20余年的送温暖和帮扶工作的一个缩影。

  伴随着工会干部们访贫问苦的足迹,“送温暖”这个温馨的词汇走向了大江南北

  2002年1月18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实施送温暖工程十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

  座谈会的规模不算太大,但规格很高——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亲自为“送温暖工程”题词,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的尉健行同志发表重要讲话。

  “十年来,在各级党政领导的关心重视、各级工会组织的积极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下,这项工作不断深入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基本实现了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受到广大职工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赞誉,为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今天看来,尉健行在讲话中对送温暖活动的评价十分言简意赅。然而,只要了解工会开展送温暖活动的背景和历程,便能深深体会这百十余字的评价背后,有着怎样的呕心沥血、砥砺沧桑!

  上世纪90年代初,受经济结构调整等影响,一些国有、集体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下岗职工逐年增多,不少职工家庭生活陷入困境。

  此时,这些曾经为新中国建设做出过贡献的工人们,维持基本生活已是难事,成了城市中的困难群体;而企业自身又无力解决,地方财政也捉襟见肘。

  这一伴随改革而来的阵痛,对中国工会来说,无疑是前所未有的崭新挑战,更是必答的时代课题。

  关心职工生产生活,满腔热情地为职工群众服务,不遗余力地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是中国工会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也是其履职的必然选择。

  1992年初,中华全国总工会在总结各地工会开展各种形式互助活动以及部分地方工会积极探索送温暖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当年元旦、春节期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暖万家心”的送温暖活动。

  自此,“送温暖”这个温馨的词汇,伴随着工会干部们访贫问苦的足迹,走向了大江南北。

  1994年初,中华全国总工会将一年一度的送温暖活动拓展为“送温暖工程”,以实现送温暖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

  1998年底,正值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和实施三年解困目标的关键时期,全总十三届二次执委会议明确提出,各级工会要在大力实施“送温暖工程”、积极协助政府妥善安排好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帮助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的同时,对特困职工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2000年底,全总十三届三次执委会议又提出,把送温暖工程的实施从帮扶特困职工,向维护困难职工群体权益上延展。

  ……

  伴随着外延的不断拓展、内涵的日益丰富,送温暖工程越来越赢得社会各界的认可。但是,中国工会并不满足,更未懈怠,而是时时顺应国情社情和职工群众诉求的变化,不断探索创新。

  2002年初,天津市总工会和昆明市总工会率先在全国成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这种通过设立专门办公场所,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提供信访接待、政策咨询、生活救助、就业帮扶等“一条龙”服务的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模式,很快以其快捷、高效的帮扶效果得到了广大职工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和认可。

  随后,在全总的力推下,帮扶中心在全国“遍地开花”,工会送温暖和帮扶工作至此迎来拐点——帮扶中心通过与政府部门的有效衔接,把分散的各种帮扶资源集中起来并一一激活,这种“联合作战”的方式使得工会帮扶功能得以加倍放大,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如今,全国100%的地市级城市和应建县级城镇全部建立了帮扶中心,并向乡镇街道和企业延伸。帮扶中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工会维权的常设机构和形象窗口”。

(责编:陈稚瑶(实习)、申亚欣)
相关专题
· 热点专题
新闻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