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本科毕业生就业尴尬 成名校与职校“夹心层”
2014年06月09日10:3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E-mail推荐: |
学校教的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
离开那家实习单位后,陈红丽颇感失落。再想想这几个月的遭遇,这个性格倔强的女孩开始了自我反思。
思来想去,陈红丽突然记起来“一件小事”:大二时,一节学分值很高的专业课后,陈红丽习惯性地奋笔疾书,赶在下节课前抄完所有板书的内容。讲台上的老师看着底下埋头抄板书的学生,半天冒出一句话:“你们现在学的这些,在以后的工作中都用不上。”
习惯坐前三排的陈红丽身上一震,但很快又回过神来,好学的她把这当成老师的一句玩笑话。但两年后,这句话成了现实。
“现在想想,真是讽刺。”陈红丽摇摇头,“老师既然知道知识已经和用人单位所需脱节了,为什么不更换内容?”
陈红丽的经历并非个案。在当下的一般本科院校里,学用脱节甚至成了普遍现象。
华中某普通本科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赵铮,同样在学习ERP系统。顺利的话,他和90名信息管理专业同学中的大多数,在今年都应该成为ERP工程师。
但现实却是,直到就业时,赵铮和他的同学才发现“ERP系统这么重要”。这批要成为ERP工程师的大学生甚至搞不清楚ERP证,更别提“只上了一两个学期的ERP类的专业课”。
那他们在学什么?《西方经济学》的书是老版的,《信息导论》更是2003年出版的,“没赶上时代,新加的概念太少了。”不仅如此,“上课都是照本宣科,老师对着书念他的,我们埋头睡我们的,整个教室都死气沉沉的。”
“为什么不更新换代?”说起这个问题,赵铮笑了,“估计因为要重新做PPT,那些人太懒不想做吧。”选择考研的赵铮看着身边的同学纷纷经历“更难就业季”,对曾经的老师如此调侃道。
赵铮的不满是针对学校的。赵铮所在的学校以机械类专业见长,赵铮学的信息管理专业是前些年才开起来的。这么些年下来,学的内容一成不变,“其实很多内容都过时了,开的课也都莫名其妙,什么都学,太杂太乱,就是学不深。”
![]() | ![]() |
(责编:辛洁(实习)、盛卉) |
全总要闻
- “一封女工来信”引出一件委员提案
-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亟待落实
- “我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期待”
- 让女职工“想生、敢生、能生”
- 一线代表:建立技术津贴制度,让技高者多得
- 一场一线劳模和职工代表的“两会夜话”
-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颁布实施以来 工会维护…
- 新时代更要发挥好职工主力军作用
- 李玉赋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总工会界别联组会议
- 工会界委员聚焦新业态劳动权益保障问题
全总发布会
- 全总2018年全国“两会”新闻发布会
- 全国总工会2018年第一季度新闻发布会
- 2018年工会“两节”送温暖新闻发布会实录
- 全国总工会2017年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
- 民生专题新闻发布会
- 全国总工会2017年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
- “五一”新闻发布会
- 全国总工会2017年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