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人民微博
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
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

一般本科毕业生就业尴尬 成名校与职校“夹心层”

2014年06月09日10:3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学校教的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

离开那家实习单位后,陈红丽颇感失落。再想想这几个月的遭遇,这个性格倔强的女孩开始了自我反思。

思来想去,陈红丽突然记起来“一件小事”:大二时,一节学分值很高的专业课后,陈红丽习惯性地奋笔疾书,赶在下节课前抄完所有板书的内容。讲台上的老师看着底下埋头抄板书的学生,半天冒出一句话:“你们现在学的这些,在以后的工作中都用不上。”

习惯坐前三排的陈红丽身上一震,但很快又回过神来,好学的她把这当成老师的一句玩笑话。但两年后,这句话成了现实。

“现在想想,真是讽刺。”陈红丽摇摇头,“老师既然知道知识已经和用人单位所需脱节了,为什么不更换内容?”

陈红丽的经历并非个案。在当下的一般本科院校里,学用脱节甚至成了普遍现象。

华中某普通本科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赵铮,同样在学习ERP系统。顺利的话,他和90名信息管理专业同学中的大多数,在今年都应该成为ERP工程师。

但现实却是,直到就业时,赵铮和他的同学才发现“ERP系统这么重要”。这批要成为ERP工程师的大学生甚至搞不清楚ERP证,更别提“只上了一两个学期的ERP类的专业课”。

那他们在学什么?《西方经济学》的书是老版的,《信息导论》更是2003年出版的,“没赶上时代,新加的概念太少了。”不仅如此,“上课都是照本宣科,老师对着书念他的,我们埋头睡我们的,整个教室都死气沉沉的。”

“为什么不更新换代?”说起这个问题,赵铮笑了,“估计因为要重新做PPT,那些人太懒不想做吧。”选择考研的赵铮看着身边的同学纷纷经历“更难就业季”,对曾经的老师如此调侃道。

赵铮的不满是针对学校的。赵铮所在的学校以机械类专业见长,赵铮学的信息管理专业是前些年才开起来的。这么些年下来,学的内容一成不变,“其实很多内容都过时了,开的课也都莫名其妙,什么都学,太杂太乱,就是学不深。”

(责编:辛洁(实习)、盛卉)
新闻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