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人民微博
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
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工会新闻

一般本科毕业生就业尴尬 成名校与职校“夹心层”

2014年06月09日10:3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职业吻合度低,频繁换工作、为名校考研成了常态

这样的趋势下,对口就业,成了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一种奢望。

这在今年4月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出具的《新建本科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报告》(下称《报告》)中可以找到佐证。据统计,2012届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中,与自己职业期待较吻合的毕业生人数仅占48%。

赵铮对此感触很深。整个专业一共90多人,一大半都选择了就业,但最终只有1人当上ERP工程师。

他的同班同学,班里的学习委员曾签约一家互联网企业,从事与本专业较为相近的程序员工作。但工作没多久,这位班里的“尖子生”感受到巨大的差距:“这个行业实践性强还需要专业知识,要想当程序员,还得再学。”

迫不得已,这个男生报名学习北大青鸟java的相关课程,半年的学费就是1万元,“快抵上我们两年的学费了”。

一个更严峻的现实是,即便找到合适的工作,不少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也很难适应。《报告》指出,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对就业现状的满意程度在近两年来一直维持在47%~57%的区间。

毕业于中部某省份一所一般本科院校的梁琴,在一家国有企业已经工作快一年了。上大学时,梁琴并不知道电路这门课有多重要,她对这门课的印象只停留在“老师自顾自地讲,前三排全空着,底下的人玩手机、睡觉,干什么的都有”。要考试了,就“突击背一背”,甚至,她还能拿到不错的分数。

直到正式入职,梁琴慌了:几乎每项经手的工作都离不开这门专业课。放假了,和在一所重点大学读相同专业的弟弟聊天时,梁琴的慌张变成了心凉:同样的电路课,弟弟的学校却比自己的母校多安排了整整好几十个学时,不仅如此,考试严格、老师也负责、学习气氛还浓,“简直越问越心惊”。

(责编:辛洁(实习)、盛卉)
新闻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