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本科毕业生就业尴尬 成名校与职校“夹心层”
2014年06月09日10:3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E-mail推荐: |
职业吻合度低,频繁换工作、为名校考研成了常态
这样的趋势下,对口就业,成了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一种奢望。
这在今年4月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出具的《新建本科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报告》(下称《报告》)中可以找到佐证。据统计,2012届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中,与自己职业期待较吻合的毕业生人数仅占48%。
赵铮对此感触很深。整个专业一共90多人,一大半都选择了就业,但最终只有1人当上ERP工程师。
他的同班同学,班里的学习委员曾签约一家互联网企业,从事与本专业较为相近的程序员工作。但工作没多久,这位班里的“尖子生”感受到巨大的差距:“这个行业实践性强还需要专业知识,要想当程序员,还得再学。”
迫不得已,这个男生报名学习北大青鸟java的相关课程,半年的学费就是1万元,“快抵上我们两年的学费了”。
一个更严峻的现实是,即便找到合适的工作,不少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也很难适应。《报告》指出,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对就业现状的满意程度在近两年来一直维持在47%~57%的区间。
毕业于中部某省份一所一般本科院校的梁琴,在一家国有企业已经工作快一年了。上大学时,梁琴并不知道电路这门课有多重要,她对这门课的印象只停留在“老师自顾自地讲,前三排全空着,底下的人玩手机、睡觉,干什么的都有”。要考试了,就“突击背一背”,甚至,她还能拿到不错的分数。
直到正式入职,梁琴慌了:几乎每项经手的工作都离不开这门专业课。放假了,和在一所重点大学读相同专业的弟弟聊天时,梁琴的慌张变成了心凉:同样的电路课,弟弟的学校却比自己的母校多安排了整整好几十个学时,不仅如此,考试严格、老师也负责、学习气氛还浓,“简直越问越心惊”。
![]() | ![]() |
(责编:辛洁(实习)、盛卉) |
全总要闻
- “一封女工来信”引出一件委员提案
-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亟待落实
- “我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期待”
- 让女职工“想生、敢生、能生”
- 一线代表:建立技术津贴制度,让技高者多得
- 一场一线劳模和职工代表的“两会夜话”
-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颁布实施以来 工会维护…
- 新时代更要发挥好职工主力军作用
- 李玉赋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总工会界别联组会议
- 工会界委员聚焦新业态劳动权益保障问题
全总发布会
- 全总2018年全国“两会”新闻发布会
- 全国总工会2018年第一季度新闻发布会
- 2018年工会“两节”送温暖新闻发布会实录
- 全国总工会2017年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
- 民生专题新闻发布会
- 全国总工会2017年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
- “五一”新闻发布会
- 全国总工会2017年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