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中國工會新聞
中國共產黨新聞>>中國工會新聞

遼寧工人群英譜

2013年10月20日15:17  來源:中工網

 【字號 打印 留言 論壇 網摘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中國,遼寧。

  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這裡養育了英雄般的兒女:一馬平川的幅員,賦予這裡人民的坦蕩與胸懷﹔鮮明的氣候,鍛造了這裡人民的耿直與厚重——正是這種遼闊的地域文化,提供了人格發展的優質基因:共和國崛起的挺身,注定借助這裡人們的脊梁﹔共和國工業邁出的第一步,選擇從這裡出發。

  共和國的第一爐鋼水、第一根無縫鋼管、第一枚國徽、第一台機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第一艘萬噸巨輪、都是遼寧工人親手打造、傾情奉獻。這些“第一”的價值,從物質上,是為這個民族由農業文明邁向工業化,澆鑄了基礎﹔在精神上,是為這個國家走向現代化輸入了文明模式,塑造了“遼寧STYLE”。

  一個家庭中的長子,在上個世紀中葉,在“一窮二白”的建國初期,意味著多流汗、多流淚,少吃飯、少獲得——這個共和國的“長子”,自父輩開始,挺起腰身就再沒有低下過!這一路走來屹立不倒的風骨,承傳著遼寧優秀的文化基因,也為中華民族孕育著更具時代風採的 “遼寧DNA”。

  無疆大愛 感動中國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這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營造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社會氛圍,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

  ——節選自《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遼寧。鞍山。

  郭明義。郭明義愛心團隊。

  郭明義的名字,從來都跟一種顏色,息息相關。他骨子裡流淌的、他傾情奉獻的,都是一抹感動中國的紅。

  19年愛心助學,累計資助200多名特困兒童﹔23年愛心獻血,累計無償獻血六萬多毫升,相當於他身體全部血量的十幾倍﹔參加工作31年以來,在第一個崗位齊大山鐵礦當大型汽車司機時,他所在的青年文明號提前16天完成全年生產計劃﹔在車間擔任團支部書記時,他率領的支部成為鞍鋼團委命名的標杆支部﹔在擔任宣傳部理論干事時,他在報刊雜志上發表百余篇文章﹔擔任齊大山鐵礦擴建辦任英語翻譯時,他是外方專家最信賴的伙伴。

  獨善其身屬實不易,但薪火相傳,弘揚大愛惠及中國,更是功在千秋。

  郭明義,這位被稱為“雷鋒傳人”的朴實礦工感動了無數人。20多年來,在他人格之美的感召之下,“郭明義愛心團隊”的人數早已突破數十萬人。“我一次次地問自己:生命究竟對我意味著什麼?是我面對失敗后的哭泣,還是成功后流下喜悅的淚水,還是不經意的瞬間流逝?有人,終生辛勞,沒有鮮花,掌聲,這是平凡的人生。”當年寫下這首小詩的郭明義,一定沒有想到,自己曾經平凡的人生會激起整個中華大地最洶涌澎湃的善,匯集成最具遼寧特質、共和國主流的時代強音。

  遼寧。盤錦。

  “三哥”劉雙。

  方方臉龐上總是挂著微笑的劉雙,家裡排行老三,與他朝夕相處的工友同事們,卻也親切地稱呼他們的“三哥”。

  他們總覺得這個“三哥”有點憨:他是郭明義式的好人,是二十個沒有血緣關系的孩子的“親爹”,他是幾百名盤錦市長途客運公司職工最貼心的“娘家人”:站裡一位失去行動能力的特困職工說,“隻要劉雙往俺跟前兒一坐,我的心裡就有底。”隻為這一句,劉雙一個月能跑他家十來趟。

  劉雙收養的孩子最多的時候有19個,劉雙的妻子每天三頓都要用最大號的電飯鍋做飯、最大號的蒸鍋做菜,給孩子們的衣服縫縫補補、生病了還要帶去看病……負擔之重,難以想象。

  人人都以為劉雙過得辛苦,千八百元的工資要對著那麼多嗷嗷待哺的嘴。但劉雙卻說,“我真的感到,做好人很幸福。”一般人看到的只是他的困難,劉雙卻告訴記者,就是因為自己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兒,他不僅得到了單位領導的支持、得到職工們的信任,還得到了更多社會上素不相識的人的幫助:就連小商販見到劉雙來買東西時也會很大方,“如果是一兩雙鞋,他們根本不要錢。買十雙八雙,也頂多收個成本價。”愛在復制,情在蔓延。雷鋒,郭明義,劉雙,更多的有愛的名字被復制,漸漸充盈遼寧大地、填滿整個大中國。這些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無私奉獻的高尚道德情操,承傳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體現了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強烈渴望,是雷鋒精神和孟泰精神在新時期的發揚光大。

(責編:陳稚瑤(實習)、張玉珂)
相關專題
· 熱點專題
新聞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