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在”到“自為”:雲南工人階級作為國家建設者在和平年代的理性崛起
——雲南工會“一活動一工程”對雲南763萬職工隊伍的“再塑造”採樣記錄
2014年12月29日11:09 來源:工人日報
【字號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論壇 | 網摘 | 手機點評 | 糾錯 | E-mail推薦: |
雲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省總主席張百如(右)和省總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王惠萍(中)看望勉勵煤礦工人,鼓勵他們勤練採煤技術
省總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王惠萍(左二)和昆明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總主席戚永宏(左一),市總常務副主席趙滌群(左三),昆明職工學校校長張和平(左四)調研昆明職工開放學院
雲南機場集團職工在進行飛機牽引車駕駛技術競賽
雲南建工集團職工在進行焊接技術技能競賽
題記:
在黑格爾的概念裡,“自在”即“潛在”之意,“自為”即“展開、顯露”之意,由於“自在”和“自為”可以引申為“自發”與“自覺”,這組概念被馬克思借用發展為“自在階級”和“自為階級”兩個概念以代表工人階級由低到高的政治成熟程度,他認為,從“自在”到“自為”,標志著工人階級意識的復蘇,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一文中對此有精到的論述。
在工人階級奪取政權時期,這種意識蘇醒一定意義上表現為“破壞一個舊世界”的侵徹力﹔而在工人階級贏得政權當家作主之后,這種意識覺醒則表現為“建設一個新世界”的強勁張力。
作為“建設者”,工人群體作為一個階級所擁有的建設技能就是其從“自在”階段跨越到“自為”階段的顯性象征,因此,雲南工會開展的“一活動一工程”可以理解為在和平年代對工人階級作為國家事業建設者的“再塑造”。
張百如的“敬畏”
2014年12月11日上午10點。
在雲南省人大機關辦公大樓5樓506小會議室。
為論証和啟動雲南省總推動的《雲南省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條例》的立法工作,當著來自省人大內司委、法制委、法工委以及省總工會法律保障部等“下級”,雲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省總工會主席張百如在總結發言時說:“對立法,我不太熟悉。”
這既是謙遜,也是坦誠,他長期在黨委口工作,到人大履職,此時不過近兩年,“不太熟悉”的坦承不僅是對自己所擔負的職責和對來自人大、工會的“下級”的尊重,更是對人民所賦權力的敬畏。
張百如本來是作為省人大常委會領導出席會議的,但他一開始的發言用詞很謙遜,甚至讓人有些“搞不懂”,“要特別感謝省人大內司委、法工委、法制委的同志這些年為工會立法工作所作出的貢獻,雲南工會立法工作能走在全國的前列,你們功不可沒。”
一席話聽完,才讓人反應過來,原來他是以第二職務,即“雲南省總工會主席”身份說這番話的。
謙恭平和,溢於言表。
無獨有偶,省總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王惠萍也是如此。
她多次在各種會議、聊天等公私場合,坦承自己從一個紡織女工逐漸成長為一名正廳級領導,經歷了由無知到有知的過程,工作能力也是逐漸增強的,這其中,除了黨的培養教育,以及領導、同事的幫助輔弼外,就是自己清醒地時刻警省自己的不足而產生的發憤圖強,她說,“我一直在學習,一直在努力,職務和能力要匹配。”
雲南省總黨組是一個坦蕩誠實的領導集體,在這兩個“匹配”認知上,王惠萍的看法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黨組其他成員的“共識”。
由此可以把脈張百如和省總黨組為何要全力推動雲南職工開展“一活動一工程”的某個角度,在他們看來,每個人總是有認知或者技能的“短板”,同樣,一個階層也有共同的認知和技能“短板”,對雲南763萬名職工來說,面對省委、省政府擂響的“科學、和諧、跨越發展”戰鼓,最大的“短板”就是技術素質的孱弱,而這個“短板”是否能補齊,對雲南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與否不言而喻。
推飛機的大學問
2014年11月27日上午10點。
昆明東北郊長水國際機場東航貨運場。
開闊平坦的混凝土場地,一場看似簡單的駕駛比賽開始了,一輛柴油牽引車換著駕駛員在反復沿一條黃線前進、轉彎,再前進。
這是雲南機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技術技能競賽的一場實作考試。
雲南省航空器牽引車駕駛員技能大賽共有雲南空港維修公司、版納機場、麗江機場等6支參賽隊伍、43名選手參加決賽。採用理論知識考試、技能實操兩種形式進行。
暖和而炫目的冬日下,王惠萍饒有興味地觀看航空器牽引車駕駛技能比賽,看到第一位參賽駕駛員把牽引車挂鉤准確地凸進模擬飛機挂鉤凹槽時,她興奮得率先鼓掌。
這位雲南省總的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今天能撥冗到職工技術競賽現場,時間幾乎是她硬硬地“擰”出來的,王惠萍公務倥傯,而現在,機場集團飛機牽引車駕駛技術比賽所具有的高度觀賞性吸引了她的注意力,她終於“靜”下來了,算是“忙裡偷閑”。
同樣是“開車”,在機場集團開牽引車實在艱難,這就是這天的競賽所以有觀賞性的原因所在。
考試的內容是:在規定的時間內,在極為平整的水泥場地上,駕駛員必須把一個重達5噸的鐵三角架子沿一條不到20公分寬的黃色線條推行200米左右,其間要轉一個大約90度的彎,然后把車停下,此時,沿鐵架子的中心縱軸下的三支激光筆作為直線上的三個點必須與筆直的黃線一致,就是滿分75分的絕好成績。
這個三角形鐵架子在考試設計和職工考試操作理念中,絕對不是價值菲薄的鐵架子,而是一架價值好幾億元的波音或者空客大飛機。
牽引車倒庫、出庫,與“假想飛機”挂鉤相契合……這幾個動作幾乎所有參賽者都沒問題。
問題出在彎道。
牽引車前行約100米開始左向轉90度的彎,做這個動作的駕駛員基本折戟。
10點40分,雲南空港飛機維修公司的李嘉惠上場了,早在前面五六個人考試之前,他就在一旁觀看別人的操作了,用心揣摩,輪到自己,他在忐忑之中帶著把握登上了牽引車,依舊重復著倒庫、出庫、搭挂鉤,這些動作都順利,但到了90度左轉彎處,他還是失敗了。
“推飛機比這個容易,實際推飛機只是心理壓力大,”多少帶著些懊惱,李嘉惠很無奈,“我們才訓練了兩天,43個人都要練,我就練過兩次,而且,這條黃線在車裡看不清。”
“你別小看牽引車推飛機這個活,要求很嚴,弄不好就會導致飛機碰撞,”在東航貨運倉庫球場的牽引車駕駛競賽現場,雲南機場集團副總裁、昆明機場黨委書記鄧喜平告訴記者,“那樣后果很嚴重,經濟損失很大,還會影響航班正常出行。”
“本來要做一個逼真的飛機模具,但一則要花很多時間,再則要花好幾十萬元,所以就制作了這個簡易模具,我們特意給它配重了5噸,但是,因為不是真飛機,重量較輕,駕駛員很難掌握,昨天在這兒訓練,極少有人可以完成競賽程序。真飛機有40噸重,它有靈活的轉向球軸,反而容易操作,但如果操作這個模具沒有問題,推真飛機時易如反掌。”鄧喜平說。
李嘉惠不是第一個失敗者,他之前,已經有五六個人輸在這個彎道上。
10點55分,李嘉惠的工友尹惠祥上車了,在他開始推著假想的大飛機左轉彎90度時,先是讓遠處的觀看者感到他要出“軌”了,接著就是緩緩地調整方向,然后沿著黃線筆直前進幾十米,最后在規定的地點停車,工作人員一測試,准准的三點成一線。
他成功了!
記者迎上去,伸手想去翻看他的胸牌信息,激動中,他以為要握手,於是隻好把動作改成握手。
“我今年29歲,在這場地,我隻練過一次,你們驚訝時,我是故意那樣做的,隻有那樣才能把方向調過來。”尹惠祥眼睛燃放著喜悅的光芒。
參加競賽當然奔著“狀元”的目標去,但對更多的職工來說,則意味著把自己平素所掌握的技巧“牽出來”遛遛,在“競賽”這面纖毫畢露的鏡子裡,審視自己的卓越或不足。
決賽中,西雙版納機場選手馬俊在推過轉彎后不到7米就穩穩地停在線內,以停放距離最短的優勢最后獲得雲南省職工技術技能大賽航空器牽引車駕駛員技術狀元﹔空港飛機維修公司尹惠祥、李清安、何斌、楊偉,西雙版納機場陳開宏、范玉權,麗江機場和國政、張麗輝、白曉明等9位選手獲得技術能手﹔空港飛機維修公司蔡兆奎、李志杰、李建軍、李雲、張增錚、程地杰,麗江機場胡成根、王耀華,大理機場馬利偉,迪慶香格裡拉機場阿林等10位選手獲得優勝獎。
牽引車駕駛技能競賽共產生了2名技術狀元、18名技術能手。
據介紹,與此同時舉辦的雲南省民航安全檢查員技能大賽決賽共有昆明機場安檢站、護衛部,麗江機場等13支參賽隊伍、60名選手參加決賽。
也是採用理論知識考試、技能實操兩種形式進行,理論知識考試分為理論知識項目和X射線機檢查項目考試﹔實操部分分為人身檢查項目和開箱包檢查項目進行,“是多年來一次參加選手從業等級最高、項目最多、難度最大的比賽,考証了選手的綜合能力和素質”。
決賽中,昆明機場安檢站張亞波技能嫻熟、動作規范,裁判事后說實在找不出失誤點,很多項都打了100分的滿分,最后,張亞波獲得雲南省職工技術技能大賽民航安全檢查員技術狀元﹔
昆明機場安檢站戴夢壁、張玲翠、張曉映、李瑩、劉力瑜、戚濤、李鬆坤、趙嘉、唐燕9位選手獲得技術能手﹔
楊靜、徐欣、李丹、甘彥君、段雲乾、譚穎、陳泓宇、紀倩倩、孫曉霞、楊金榜10位選手獲得優勝獎。
鄧喜平告訴記者,“此次開展以‘練技術、提職工素質,強技能、促跨越發展’為主題的技能大賽,是我們集團認真開展雲嶺職工跨越發展先鋒活動,實施雲嶺職工人才工程,深入實施‘人才強企’戰略的一大舉措,是加快機場集團自身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的有效載體,也是職工‘展示自我、提升技能’的重要平台。”
“近兩年,集團承辦了安全檢查員技能大賽、消防戰斗員技能大賽、特種車輛操作技能大賽、登機橋操作員、候機樓服務員、飛行區技術員技能大賽等15次,組隊參加行業或地方競賽6次﹔參與人數達到1萬人以上,參加決賽人員700余人。通過大賽,14人榮獲雲南省技術狀元,其中5人榮獲‘雲南省五一勞動獎章’﹔126人獲雲南省技術能手﹔4人獲得民航技術能手稱號﹔6位女選手同時獲得‘雲南省五一巾幗標兵’﹔100余人得到了晉級和崗位提升,部分職工破格晉升職業資格。”
![]() |
(責編:姜萍萍、程宏毅) |
相關專題 |
· 地方工會報道 |
全總要聞
- “一封女工來信”引出一件委員提案
- 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亟待落實
- “我們對美好生活有了更多期待”
- 讓女職工“想生、敢生、能生”
- 一線代表:建立技術津貼制度,讓技高者多得
- 一場一線勞模和職工代表的“兩會夜話”
- 《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頒布實施以來 工會維護…
- 新時代更要發揮好職工主力軍作用
- 李玉賦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總工會界別聯組會議
- 工會界委員聚焦新業態勞動權益保障問題
全總發布會
- 全總2018年全國“兩會”新聞發布會
- 全國總工會2018年第一季度新聞發布會
- 2018年工會“兩節”送溫暖新聞發布會實錄
- 全國總工會2017年第四季度新聞發布會
- 民生專題新聞發布會
- 全國總工會2017年第三季度新聞發布會
- “五一”新聞發布會
- 全國總工會2017年第二季度新聞發布會